词条 | 宋代工艺美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工艺美术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造型艺术之一。包括各类运用专业技巧制成的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其生产制作可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官营工艺品生产管理机构庞大。工部少府监设有文思院,掌制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和金彩绘素装钿之饰,所属有金、银、牙、玉、雕、织、绣等42作;另有绫锦院、裁造院、染院、文绣院等,掌织染刺绣服饰的制作。又内苑造作所,下辖81作,掌造禁中和皇亲婚娶各物。此外,各地还设有都作院、作院或场务,为官府制造手工产品。民间工艺品生产亦蓬勃发展,作坊遍及全国,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吴自牧《梦粱录》等记载,北宋汴京街巷“大小货行,皆工作技巧所居”;南宋临安“诸行百市”,作坊林立,蔚为工艺品生产的中心。 工艺品门类及其发展概况 宋代工艺品大致可分下述数类。其一,陶瓷工艺。陶瓷是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种类。瓷窑遍布南北各地,生产规模浩大。制作工艺不断有所革新和创造,釉色品种丰富多彩,造型典雅质朴,器皿样式繁多,装饰图案秀丽清新。不同瓷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形成各具特色的瓷窑体系,同时促成了名窑名瓷的出现。定窑白瓷印花的精秀工整,磁州窑和当阳峪窑白釉黑花的强烈明快,耀州窑青瓷刻花的犀利洒脱,钧窑铜红釉的变幻无穷、艳如晚霞,汝窑淡天青釉的汁水莹润如堆脂,龙泉窑粉青、梅子青釉的如玉似翠,哥窑碎裂纹釉的古雅自然,建窑和吉州窑黑瓷结晶斑纹的淳朴别致,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晶莹如玉,均显示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宋代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二,织染刺绣工艺。宋代织染刺绣在唐代基础上有飞跃的发展。官营生产管理机构庞大,民间织染业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亦更加普遍。丝织工艺品种繁多,除传统的织锦外,绮、纱、罗、绉、绸、绢、绫等均有长足发展。各地所产著名品种,如四川的蜀锦,亳州的轻纱,单州的薄缣,润州的罗等,织工都超越前代,制作极精。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相结合,成为新的工艺品种,北宋时定州为缂丝的重要产地,南宋时制作技术愈加精巧,涌现出一批著名缂丝艺人。麻棉织工艺遍及南方各地,生产已相当发达。印染工艺技术发展全面,夹缬和绞缬印花盛行,采用碱质粉剂印花工艺的“药斑布”,综合运用夹缬与蜡缬工艺的“瑶斑布”,均能较好地防染,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刺绣工艺除一般服饰品外,逐渐向欣赏品的画绣发展,多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维妙维肖,创造了丰富而有多种效果的针法,运用纯熟。其三,金属工艺。宋代金属工艺品有一般铜器、铜镜和金银器等。制作技术和精巧程度超越前代。铜器日用品多为杯、盘、罐、壶、盒、炉之类,著名产地有江苏句容和浙江台州等地。今山西襄汾赵康地区发现的宋代铜器,造型质朴,饶有时代特色。铜镜以北宋所制为精美,至南宋渐趋简陋,仅供实用。镜胎变唐代的厚重而为轻薄,早期装饰花纹较考究,图案组织流行旋转式,题材多为缠枝花草,外缘多一圈连珠纹,风格秀丽,与定窑瓷器装饰相类似。金银器制作颇为盛行,器型多较唐代小巧,造型繁富,精美雅致。银器皿中的仿古青铜礼器,在造型工艺上运用夹层合成法,为宋代独创。装饰花纹丰富多彩,各种动植物纹样生动活泼,与器形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而采用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及镂刻等工艺,更是宋代新创的装饰技法。其四,髹漆工艺。宋代漆器已普遍成为商品,制作工艺亦进一步发展。有金漆、雕漆、剔犀、犀皮、螺钿等品种。金漆中的戗金为宋代新创,在漆面上刻出花纹,再填以金粉,其法源于战国的针刻。雕漆工艺中,有纯用红色漆所雕,称为“剔红”,有用五色漆为胎所雕,称为“剔彩”,此外还有剔黄、剔绿、剔黑等。剔犀系用红黑色漆相间涂漆,经雕刻后花纹斜面形成红黑相间的线纹,其工艺属雕漆一类,制作极为精巧。犀皮为一种斑纹漆器,是六朝斑漆的发展,有“片云”、“圆花”、“松鳞”等各种斑纹,当时有犀皮行专门制作生产。螺钿漆器多在黑漆底上镶嵌白色螺片,有的还在螺片周围嵌加金银铜丝,色彩典雅富丽。宋代漆器出土实物较多,碗、盘、盒多作花瓣式,是当时流行的造型。颇多漆器朴素无华,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的韵律美。其五,其它工艺。宋代其它工艺亦多姿多采。雕刻工艺品种很多,文思院所属42作中,就有玉作、犀作、牙作、雕木作、琥珀作等多种。玉雕工艺中的“巧色”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石雕工艺以砚台最为著名,歙州的歙砚,石质细腻;端州的端砚,色泽莹润,被视为全国第一。编织工艺有藤作、竹作等,著名品种有扬州莞席,苏州席,常州龙凤细席,贺州龙凤花纹簟,蕲、澧、睦、饶、福州簟,温州竹丝灯,袁州竹鞋,广州藤席,福州、泉州白藤箱,循州藤盘,新州藤帽和五色藤箱,惠州藤箱,象州藤器,宾州藤桌及藤器等多种。 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宋代的工艺美术,以典雅、纤巧为主要特征,形成不同于唐代的新的艺术风格。唐代工艺品以华丽丰满、开廓恢宏见长,宋代则趋于朴素清秀、严谨含蓄。宋代的陶瓷、漆器、金工制品等,多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给人以文静、雅素之美感。宋瓷成就突出的釉色,虽有钧瓷的绚丽灿烂,但亦异于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其艺术境界,不仅在于釉色之艳,更主要是追求釉层质地之美,故铜红釉、青釉及黑釉等,皆以其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宋代丝织染品的色彩,亦由唐代的鲜明艳丽转向淡雅柔和,如绫锦、缂丝、刺绣,多以带中性偏冷的间色为主,而极少使用呈色鲜艳的原色。工艺品的装饰纹样,则大量流行纤细工整的线条图案,以精巧隽秀取胜。宋代工艺美术艺术风格的主体特征是在当时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政治上内忧外患、苟且偏安的现实和“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策所造成的氛围,使宏博华丽、气势雄伟的作品难以产生。在哲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其思想核心,这种强调以理节情的思想倾向对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文学领域,除宋初尚存艳辞丽藻、婉约浮华之风外,其创作主旨多以平淡自如、条达疏畅为目标。北宋中叶欧阳修等提倡诗文革新运动,并通过科举考试倡导朴质的文风;梅尧臣提出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言简而意繁、辞约而理精的文字审美观,皆作用于工艺美术风格的形成。此外禅宗、老庄幽深清远、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宋代的工艺美术,还因特定的社会条件,形成表现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如画院的建立使绘画艺术得到重视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制作。不少工艺品种或融入绘画技法,或以表现绘画为其目的。磁州窑创烧的白釉黑花瓷器,以国画用笔的技法,把图案纹饰绘画化,使之既具国画特点,又有装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使其在繁花似锦的瓷器制品中自成体系。缂丝和刺绣工艺,则出现了大量模仿书画的作品,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翎毛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产品功能转向以欣赏为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至此,工艺美术明显地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结合实用的生活用品,一是专供欣赏的工艺品。这种倾向在宋时虽未能成为主流,然对明清的工艺美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