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教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教坊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宫廷中掌管燕乐的机构。宋承唐制,宫中设有教坊,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四部所用乐器不全同,所奏乐曲也各有别。每部演奏人员皆专精一类乐曲,故其规模庞大。当时,教坊网罗了许多优秀乐工,“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馀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宋史?乐志十七》)。其后,因四部之分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遂据伎艺专长将乐工分为十三部,即: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部有部头,色有色长,其上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等。北宋前期隶宣徽院,元丰五年(1082)新官制隶太常寺,崇宁四年(1105)八月改隶太晟府。《宋史?乐志十七》记述了教坊人员的组成:“教坊本隶宣徽院,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大小都知。天圣五年,以内侍二人为钤辖。嘉钓中,诏乐工每色额止二人,教头止三人,有阙即填。异时或传诏增置,许有司论奏。使、副岁阅杂剧、把色人,分三等,遇三殿应奉人阙,即以次补。诸部应奉及二十年、年五十已上,许补庙令或镇将。官制行,以隶太常寺。”乐工须受考核,可享受退休待遇。凡朝廷大宴、曲宴、圣节(皇帝生日)、上元观灯、皇帝游幸,及赐大臣、宗室筵宴,皆由教坊演奏乐曲,在多数场合还要表演杂剧、歌舞之类娱乐节目。教坊乐比用于祭祀、大朝会的太常雅乐轻松、欢快、随和,有的节目通过故事贯串,还寓有诤谏、鉴戒、讽喻之意。平时,教坊掌教习伶人,并考核其技艺以进退之。北宋教坊全盛时,乐人达416人。置教坊使1人、教坊副使2人为长贰,其下有判官、都色长、色长、部头、高班都知、都知、教头等,又有制撰文字、同制撰文字,虽额不定。天圣间,以内侍2人为钤辖官,别置钤辖教坊所,监领、约束教坊。“靖康之难”中,教坊乐器和部分乐工也被掳至金国,教坊不复存在。绍兴十四年(1141)高宗复置教坊,其乐工460人。三十一年,金人大举南侵,教坊终于废止。教坊乐工之优秀者被安置于德寿宫,余者隶属于“临安府衙前乐”。宋赵?《朝野类要》载:“本朝增为东西两教坊,…中兴以来亦有之。绍兴末,台臣王十朋上章省罢之。后有名伶达伎,皆留充德寿宫使臣,自余多隶临安府衙前乐。今虽有教坊之名,隶属修内司教乐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和雇市人。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多是市井岐路辈。”可见南宋时教坊已徒有虚名,故以雇佣民间乐工临时参加演出为主。《宋史?乐志十七》亦载:“乾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其演出规模亦大为缩小,罢去小儿队及女童队。至此,宋代教坊已完全衰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