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散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散乐

分类:【传统文化】

“散乐”一称来源甚早,为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的总称。先秦时指低级乐官掌握的民间乐舞,南北朝以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宋代散乐,其广义也等同“百戏”,泛指器乐、声乐、歌舞、杂技、魔术、体育、说唱、戏剧等各种伎艺。其狭义主要指民间的歌舞杂戏等,其义或等同于“河市乐”、“打野呵”。宋刘?《中山诗话》云:“世语优人为‘河市乐’,…大抵不隶名军籍而在河市者,散乐名也。”宋章渊《稿简赘笔》云:“俳优言‘河市乐’,…贡父谓是今散乐,…如今之艺人于市肆作场,谓之‘打野’,皆谓不著所,今人谓之‘打野呵’。”可见此类伎艺多在街市和露天旷场上表演。亦有研究者认为宋代散乐属于隋唐以来的鼓笛乐,其乐器用横笛一,拍板一,腰鼓三。黄庭坚曾作《鼓笛令》4首,其中3首即描写散乐演出的情形。散乐虽被士大夫目为鄙俚朴野,但也常被缙绅之家与官府、内廷召去演出。宋王巩《闻见近录》载:“凡郡有宴设,必召河市乐人。”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载:“中曲者,散乐杂班之所居也。夫善乐色技艺者,皆其世习。以故丝竹管弦,艳歌妙舞,咸精其能。凡朝贵有宴聚,一见曹署行牒,皆携乐器而往,所赠亦有差。暇日群聚金莲棚中,各呈本事,来观者皆五陵年少及豪贵子弟。”因民间艺人也入内廷教坊,或被内廷临时雇用,故后来散乐之人也要学习教坊十三部的伎艺。散乐一般多表演杂剧中的“杂扮(班)”,即装扮各类人物以资耍笑的滑稽节目。宋吴自牧《梦粱录?妓乐》:“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今士庶多以从省,筵会或社会,皆用融和坊、新街及下瓦子等处散乐家,女童装末,加以弦索赚曲祗应而已。”宋时,“散乐”一称亦用以指民间艺人,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载:“今人呼路歧乐人为散乐。…以其不在官之员内,谓之散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