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植物谱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植物谱录分类:【传统文化】 宋人对植物名称、类别、形状、生态、特性、生境、生长史、利用、培育等已具丰富知识,故编著出大量较为成熟的植物谱录。与前代同类著作相比,其数量与篇幅大为增加,内容与形式亦更为进步。此类著作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其一为某一植物专谱,如《竹谱》、《菌谱》、《禾谱》、《芍药谱》、《桐谱》、《附子记》、《橘录》、《菊谱》、《牡丹谱》、《荔枝谱》等。这些专谱在内容、形式、描述方式、编写体例以及科学水平上很不一致。有的录其名叙其形态,有的语及利用厚生与当时社会风尚,而有相当部分论及培育栽种、遗传变异等。其中韩彦直《橘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蔡襄《荔枝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刘蒙《菊谱》、王观《扬州芍药谱》等,在农学和生物学上都有一定价值。书中不仅分别记述各种园艺植物的历史沿革、形状特性、品种分类、栽种培植,还述及品种形成及其演化过程。如《东溪试茶录》对茶树与土壤的关系有较深认识,指出相去亩步之间,茶叶质量顿殊。牡丹、芍药之书对品种演变已有相当认识,认为培育条件良好可促进新品种出现和形成,反之则会使良种变劣,从而得出人可以控制生物进化方向的结论。其二为特用植物谱录。系据药用、观赏、农艺等不同用途撰成。如《图经本草》载药用植物300余种,图绘其形状,经释其同异,于茎梗、花实、产地、采时等,皆叙之颇详。图、经结合,可清晰地辨认植物种类。又在观察认识基础上,开始用类比方法对同科植物器官进行比较。又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著录植物1,069种,分属草、木、果、谷、菜5类。有图有说,图在产地照实物绘出,因地变易者,常兼绘数图,甚至十图;说则重在名别、产地、生境、形态、生长、习性、采集、加工等,尤重于性味效用。其三为普通植物谱录。此类又可分四种。一、诠释名物,考证名别、形状、生态,兼及应用及历史记载等。如陆佃作《埤雅》,其中草、木各卷,皆博极群书,咨询百姓,复加试验,然后记录。罗愿作《尔雅翼》也采用这一方法,所记植物品汇纷繁,类下更有小类。二、辑录编纂,按类叙述名实、典故、辞藻、栽种、制用、疗治等。如《全芳备祖》分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8部。部下分门,门下又分子目。收罗宏富,体例亦有创始之功。三、文学化的观察记录。如《林泉结契》吟咏植物,于形状、生态、环境等都有描述。四、以观察与文献相结合的系统论著。如郑樵《通志?草木略》分草、蔬、稻粱、木、果5目,虽尚有未备之处,但其基本方法和著述格局已较接近于现代普通植物志。总之,宋人在撰述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植物谱录理论,重视文献研究,明确图谱作用,注意释名识名,并主张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结合,扼要论述观察、调查、参证等方法,不但显示出其认识已由感性向理性上升,而且还确定了可为后人遵循的著作体裁。其基本格局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后,方为近代植物志取代。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