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科举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科举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制基本沿袭唐制,可分为制举、常贡和学选三类。制举,由天子临时决定直接考选,以选拔国家所需特别人才,故非常科。学选,由太学三舍中选送,学生不经贡举常例,直接由太学升舍得官任职,或免礼部省试,这是宋代人才选拔制度中不同于唐代的一大特点,但仅在科举停办时采用此制,只实行20余年。常贡,即由各州县贡入礼部考选,为常科考试。宋初,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及明法诸科,其中以明经、进士最为普遍,而得人最多则首推进士科。考试时为秋季取解,冬集礼部,春季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发榜于尚书省。宋初,贡举为岁举,仁宋时改为二年一举。至神宗时,改为三年一举,其后相沿不改,遂成定制。贡举程式共分三级:先由地方的府州选试合格,再经礼部考选,最后复试于殿试定夺。殿试作为永制始于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后历代王朝相沿不改。宋代科举亦有许多规定:地方府州科考,举子先由各县稽其版籍,察其行为,审查合格,保送于州,经州复核,查其属实,送于本道考试官,经考选及格者贡于礼部,称“贡士”或“举人”,若不实,有缺行恶德,州县官应受处罚。《宋史?选举志》:“凡命士应举,谓之?厅试。所属光以名闻,得旨而后解。即集,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限止公卿权贵子弟参加科举,不与寒门争科名,并规定食禄子弟初试后须经复试,以防朝臣徇私恃势,招致民间不满。现任官员应进士举,中选后,多数令迁官,不赐科第;不及格则受责罚。天禧后,文官限考两次,武官限考一次;废除由朝廷大臣推荐考生的“公荐制度”,知贡举临时差遣,并设权知贡举若干人,互相监督制约;实行“别头试”,主考官子弟或亲属赴考,另试考场,别派考官;实行弥封、誊录、锁院制度。景德年间,定《亲试进士条例》,专置誊录院,采取防止考生舞弊等措施。礼部贡举各科考试内容分别为:①进士科:试诗、赋、论各1首,策5道,帖《论语》10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10条;②九经科:帖书120帖,对墨义60条;③五经科:帖书80帖,对墨义50条;④三礼科:对墨义110条;⑤《开元礼》三史科:各对墨义300条;⑥学究科:《毛诗》对墨义50条,《论语》10条,《尔雅》、《孝经》共10条,《周易》、《尚书》各25条;⑦明法科:对律令40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即对墨义50条。进士科考共分四场,但考试内容略有变化。殿试内容,宋初为诗、赋、论三篇。熙宁以后,专试策一道,以1000字为限。殿试后,分别等第,授以官职不等。太宗时,殿试进士以三甲发榜,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分三甲五等,后为定制。凡考取第一、第二为第一甲,赐以及第;第三为第二甲,赐以出身;第四、第五为第三甲,赐以同出身。省试第一名称省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凡进士及第,即令卸除常服,授以官职,并赐以金钱,设盛宴招待,及给予其他优厚待遇。状元还由皇帝御笔赐诗,以示荣耀。此外,对屡举不及第者,尚有许多“恩例”,故取士甚多。宋代科举还设有童子试和武举。童子试规定:“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宋史?选举制》)非常科,得人亦有限。武举既有常科,也有制科。以策定去留,弓马决高下。神宗时,试义、策于秘阁,试武艺于殿前司。到殿试,试骑射及策于庭。元丰元年(1078年)订《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分三等出官,考试科目为步射,马射,马上武艺,孙、吴义,时务边防策,律令等。

开科取士源于隋,盛于唐。宋循唐、五代制,历太祖、太宗、真宗数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

北宋初期,科目有进士、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武举等,此为常选。又有制举、童子举等。熙宁四年(1071)后,废罢诸科、制举,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又另设新科明法。元钓年间,进士科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并设经明行修科、八行科、宏词科等。南宋时,进士科一般仍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此外尚设有武举、制举、博学宏词科等。宋代科举取士共举行了118榜。北宋贡举(不含徽宗朝上舍贡士),共开科考试69榜,所取正奏名进士19,595人,诸科16,366人,合计共35,961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共合计16,035人。南宋贡举开科取士49榜。录取正奏名进士23,198人,特奏名进士19,087人,共计42,885人。终宋一代,科目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进士科日益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士人皆以登进士科为荣。

宋代科举考试分解试、礼部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又称乡贡、乡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国子监试(太学试)等不同方式。每逢科场年,在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日。逐场淘汰。按解额录取合格举人,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解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掌,宋初一二年考一次。英宗治平四年(1067)起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春季择日考校各地举人,按不同科目连考三日,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此为正奏名。另有特奏名的恩遇。宋太祖开宝元年(973)始,皇帝临轩试诗赋,亲试省试合格进士、举人,自此,贡举三级考试制度形成。由于殿试所定名次与省试不同,始有升降之别,也就有了省元和状元之别。举人只有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此外,南宋还在四川举行与省试相当的类省试,以便照顾道路阻隔难赴临安的四川举人。设“别头试”,另遣官设场屋考试那些相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等等。还有牒试、帘试、附试、同文馆试、锁厅试、比试、拍试、刑法试等科目,以考试不同时期、不同科目和身份的举人。宋代科举取士制度较唐代严密。自淳化三年(992)起,知贡举官自受诏之日起,全部同时入贡院,与外界隔绝,防止泄密与请托,称锁院。同年三月,对举人试卷实行“糊名考校”。举人纳卷后,密封试卷卷头,即将举人姓名、乡贯糊住,或截去卷头,按次序编成字号,又称“封弥”。大中祥符八年(1015),始置誊录院,将糊名试卷由誊录官指挥书吏抄成副本,命京官校对毕,复送封印院转考官阅卷。经过初评、复评、最后决定等第。宋代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士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相对公正性,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