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织染刺绣工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织染刺绣工艺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之一。其在唐代成就的基础上有飞跃发展。分官营和私营两种,而官营者尤占重要地位。当时在工部少府监下,设有文思院、绫锦院、裁造院、染院、文绣院等有关织染刺绣生产的管理机构;在文思院中,又有绣作、克丝作等几十种作坊。由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民间织染刺绣工艺的生产和交易亦进一步发展,机织业逐渐脱离农户而独立,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因而推动了技术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数量的增加。 丝织工艺 宋代丝织业繁荣兴盛。官营丝织生产除在汴京、成都设有锦院外,在洛阳、真州、定州、益州、青州、梓州、常州、润州、江宁、湖州、苏州、杭州等地亦都设有大规模的丝织作坊。丝织品种有锦、绮、纱、罗、绉、绸、绢、绫等。其中织锦工艺发展迅速,南宋时仅彩锦即有百余种,并出现在缎纹底上再织花纹图案的织锦缎。著名的四川蜀锦,名色繁多,穷工极巧,声誉甚隆。罗纹丝织物生产亦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名贵品种有孔雀罗、瓜子罗、牡丹罗、菊花罗、春满园罗等。杭州的著名丝织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记,有各类绫、罗、锦、纱、绢、克丝等。四川除蜀锦外,还有大花罗、蜀州春罗、单丝罗;简州、蓬州、巴州的绵绸;梓州白熟绫、白花绫;遂州樗蒲绫;蓬州综丝绫;阆州莲绫;达州蓝绸;涪州绢绸;普州、昌州、渝州绢等。此外,如扬州锦、白绫,越州寺绫、茜绯花纱,常州紧纱,润州罗、方纹绫、水波绫,睦州交梭绢、交梭纱,上饶醒骨纱,抚州莲花纱,宣州绮、熟线绫,庐州绢,以及江汉地区的江陵绵绢、方绫,随州小绢、奈花绫,襄州白垮等,都是全国有名的产品。其装饰花纹丰富多彩,有各类动、植物纹样,而各式几何纹的应用尤为突出,具有规整、典雅的艺术效果。蜀锦纹样还呈现出活泼的自由化风格。织造技术亦达很高水平,如亳州轻纱、单州薄缣,质地皆极轻薄,给人望若烟雾之感。 缂丝工艺 宋代缂丝工艺有突出发展。因当时对书画艺术的重视,缂丝制品渐与书画相结合,从生活实用向装饰欣赏转化,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创艺术品种。缂丝产地以河北定州最著,北宋宣和间最兴盛,制作最佳。南宋时,技术愈益精进,并已作为特产生产。北宋缂丝主要织造与锦类似的服用品纹饰,缂法较简单,纹样对称而富于变化,讲求实用。至南宋,一部分缂丝向单纯欣赏的独立艺术发展,织造唐、宋名家书画,采用细经粗纬起花法。高宗时,云间(今上海松江)朱克柔为缂丝名手,代表作有《牡丹图》、《莲塘乳鸭图》等。此外还有沈子蕃、吴煦等,均极著名。缂丝除用作室内或佛殿装饰外,还用作书画的上等装裱材料。缂丝的装饰题材,约可分为六类:一是花鸟,运用最多,有五色织,也有加绣的;二是动物,多为羊、鹿等;三是人物,有童子、九老及佛像、八仙等;四是山水,如仙山楼阁、青山云树等;五是文玩,有炉、瓶之类的博古图案;六是书法,如名家法书及佛经等。 麻织和棉织工艺 宋代麻织工艺遍及南方各地,生产已相当发达。江南苎麻布不仅产量大,而且在花色品种方面出现以各地区命名的特种麻布。如浙江诸暨所产山后布,即驰名我国南方的“皱布”,所用麻纱在纺绩过程中加过强拈,织成后精巧纤密,质量仅次于真丝织成的丝罗。广西出产麻织品“?子”亦极有名,洁白细薄而长,有花纹者称花?,一段长4丈余而重才数十钱,以染真红,尤易著色,为极贵重之夏季衣料,有“轻凉离汗”之效。宋初,广西地区所贡麻织品达上万匹,可见其产量巨大。此外,如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地上供麻织品数量亦较多。南方还有几种特殊织物,如以蕉、蒲纤维织布,称蕉?和蒲?,其精者号“百易?”;苏州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垮。宋代棉织工艺早期发展于福建、广东一带,以所种木棉去壳?尽黑子,用小弓弹之纷起,然后纺绩为布,称为“吉贝”,海南人织以为巾,杂以花卉纹样,十分工巧。后期棉织工艺传到江南,首先在松江地区得到发展。浙江兰溪南宋墓曾出土用棉花织成的棉毯,长2.51米,宽1.16米,两面拉毛,工整细密,已达到很高的制作水平。 印染工艺 宋代印染工艺技术已较全面,色谱亦较齐全。夹缬印花工艺的生产已专门化。北宋时,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流行绞缬印花产品。南宋宁宗时,南方嘉定安亭镇创制“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拭去灰药,成青白相间的花纹,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图像,为我国早期的蓝印花布。山西出土南宋时期的印花罗,系一种小散点团花图案,用粉剂印花,亦为同一制作方法。在工艺上,均属适用于生丝织物的碱剂防染法,主要用草木灰或石灰等碱性较强的物质,使花纹部分的生丝丝胶膨化润胀,然后洗掉碱质和部分丝胶再行染色。由于织物上有花纹地方的丝线脱胶后变得松散,染后呈色较深,因而布面颜色显出深浅不同的花纹。这种防染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改用石灰和豆粉调制成浆,呈胶体状,更便于涂绘和洗去,达到较好的防染作用及艺术效果。南宋时,广西瑶族还生产一种精巧的蜡染,所印花布称为“瑶斑布”。据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变成极细斑布,炳然可观。”这种工艺方法,是夹缬和蜡缬的综合运用,说明蜡防染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并具备了成批生产的条件。当时运用这种技术制作出许多驰名全国的产品,如“点蜡幔”等。 刺绣工艺 宋代刺绣,官方曾设有绣院,召集绣工300余人,制作人物、花鸟、山水楼阁等,用针纤细巧妙,绣法细密,被誉为神针。民间刺绣亦极发达,如汴京有绣巷,为从事刺绣的尼姑所居,其绣品则可在街上出售。因受绘画艺术影响,刺绣除作一般服饰品外,也逐渐向欣赏品发展,许多刺绣艺人以摹仿书画名家作品为能事,不但维妙维肖,有的甚至超过原作。此类画绣深为文人雅士所赏爱,明人著作如《筠清轩秘录》、《蕉窗九录》、《长物志》、《燕闲清赏笺》等,都对其赞誉备至。重要传世品有“瑶台跨鹤图”、“海棠双鸟图”和“梅竹鹦鹉图”等,人物飞禽神态生动,房屋砖瓦、斗拱清晰可数,绣线交叉重叠,针法细密整齐,配色精妙。又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有宋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绫地上绣出56页计5996字,工巧细密。一般实用的刺绣,亦有很大发展。《丝绣笔记》记有宋绣多种,如苏州虎丘塔出土北宋初年深粟色绣金黄莲花及紫地绣菱花莲花的经帙,新疆阿拉尔出土北宋时期刺绣包首,上作四鸟间四兽图案,都很精美;山西曾出土南宋时期绣品多种,有彩绣包首、纱绣莲花、罗绣抹胸、绸绣枕顶、纳纱花边、彩绣裙带、绫绣上衣等,同时还出土有丝线、针包、绣稿等,是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宋代刺绣图案,按题材可分四类:一是花鸟,有凤、鹤、鹰、鸳鸯、鸽、莺、蝶、梅、菊、葵花、竹、梧桐等;二是人物,如老子、南极老人、佛像等;三是山水,如滕王阁景、黄鹤楼图等;四是书法,如小型诗联等。在工艺上,以平绣为主,兼有锁绣;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运用不同的针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以传世品看,在表现线、色、光等方面创造出丰富而有多种效果的针法。如表现单线的,在唐代切针和接针的基础上,出现了滚针和旋针;表现平面颜色的,在原有的直针、缠针和戗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反戗;表现光的套针则发展得更加细密复杂。他如平金、钉线、网绣、补绒、铺针、戳纱、打子、扎针、锁边、刻鳞等特种针法,都已出现并运用得非常纯熟,民间刺绣技法的普遍提高,远过前代。宋代刺绣不仅为明代锁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其风格和技法一直影响到现代的苏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