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经筵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经筵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皇帝定时接受经史、政治教育的制度。宋代皇帝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与经筵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密切相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始设崇政殿讲书,讲书场所称“说书所”。太宗朝,置侍读官。真宗朝,为尊重讲读官,以“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为称,由有学术的侍从官或翰林学士差充,资浅者则称为崇政殿说书。仁宗朝,改说书所为讲筵所,设在资善堂内,迩英阁或延义阁亦时被作为讲读之所。元丰改制,经筵讲读官不带“学士”之号,止称“侍读”、“侍讲”。讲读时间,规定每年两期,上半年自二月至五月端午节为一期,下半年自八月至冬至为一期,逢单日轮官讲读一次。如遇皇帝军国政事十分繁忙则临时中止,得由三省取旨,抽空改在内殿讲读。讲读的教材有经书、史书、宝训与时政录等种类,如《尚书》、《周礼》、《周易》、《礼记》、《春秋》、《左传》、《毛诗》、《论语》、《孟子》、《孝经》、《道德经》、《汉书》、《唐书》、《三朝宝训》、《祖宗圣政录》等。讲读官在讲解前,须把讲授要点写成讲义供进,让皇帝预先过目。开讲时,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讲官坐着讲;仁宗即位后,讲官先赐坐喝茶,然后撤座,站着讲读,讲毕,赐汤,退出。每书终篇,都有赏赐。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月十一日,进读《三朝宝训》毕,高宗赐侍读象牙简、金鞍勒良马、象牙管、端砚、檀香匣、复古殿墨、象牙黏板压纸、界方、金砚、水瓶、香茶等。终篇之日,召宰执大臣陪听,并予赏赐。如绍兴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周易》终篇,召宰执官听讲,讲读毕,赐宰执以犀带、象牙简、金鞍勒良马、银、绢等。讲读官待遇优厚,除每月享有寄禄官俸料钱外,另有职钱每月30贯,元丰八年(1085)又增职钱30贯。北宋前期,无宫观官(祠禄官)兼讲读官者,元丰八年后,以前宰执提举宫观之旧臣,兼侍读。真宗朝以前,不许御史台官、谏官兼讲读官。仁宗庆历(1041―1048)以后,御史中丞或兼侍读、侍讲官。绍兴十二年,宰相秦桧为打击抗金派,箝制舆论,不但以御史中丞万俟躲兼侍读,并破例以左谏议大夫(谏官之长)兼侍读。此后,每除台谏官,必兼经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