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绘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绘画分类:【传统文化】 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革创新,蓬勃发展。当时的创作活动以翰林图画院为中心,院体画注重写实,典雅工致,严谨周密,反映出宋代绘画的高度成就。同时,文人士大夫参与绘事亦蔚然成风,文人画家以绘画抒发情怀,故标举“士气”,崇尚品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讲求笔墨情趣和意境,在创作中渗入更多个性,于绘画艺术贡献甚大。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其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民间绘画亦自成系统,不断发展。据统计,两宋知名画家多达千人。宋代画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绘画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更为重视,故绘画题材更广泛,创作形式更多样,表现手法更丰富,艺术技巧更成熟。画坛上,山水、花鸟、人物交相辉映,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繁荣兴盛的景象。 人物画 宋代人物画虽不如前代之盛,但艺术表现却多有进步。画家不仅对形象的描绘更细致逼真,而且对内在精神的刻划亦有所深化。其题材亦突破释道、圣贤、仕女的传统窠臼,而泛及田家、渔户、山樵、村牧、行旅、婴戏、各色历史人物等,出现了大量反映民间生活、社会风俗和历史故实的作品。精于人物的院内外画家,北宋有高益、高文进、王霭、石恪、赵光辅、王?、孙知微、句龙爽、武宗元、李公麟等,南宋有苏汉臣、陈居中、李嵩、梁楷、龚开等。其中,武宗元的宗教人物行笔流畅,神采活动,具吴道子风范,为北宋前期人物画之代表。李公麟的白描人物,创一代新格,淡墨轻毫,形神俱备,影响深远。梁楷以“减笔”、“泼墨”之法作水墨写意人物,简括生动,独树一帜,为画史所重。而王霭、石恪、苏汉臣、李嵩等,亦皆自立新意,有所贡献。此外,一些山水、花鸟名家,亦兼工人物,多有佳作。 山水画 宋代山水画空前发达,其体制格法、取景构图、表现手段、笔墨技巧等,皆臻于完善。两宋山水画家为《图画见闻志》、《画继》、《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所载者有180余人,作品仅宣和内府所藏即有800余件,其盛可见一斑。因画家的观察和描绘更深入细致,并在创作中融入一定的主观情趣,故作品不仅能较好地表现出山川自然不同的地区特征和四时朝暮、风晴雨雪的无穷变化,而且还时见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及渔、樵、耕、读等社会内容,反映出各种思想情感。辈出的山水名家又因其居地、境遇、艺术趣味、技法特点的不同,而形成风格迥异、枝脉纷繁的画派,水墨、青绿、写意、工笔,各极其致,诚有群峰竞秀、万壑争流之势。综其演变大略,五代宋初,堪称一代宗师的大家有李成、范宽、董源、巨然,他们确立了山水画的完备体制和典范画法。董、巨善作平远之景,淡墨轻岚,天真清润,为南方派之代表。继之者有刘道士、江参等。惠崇、赵令穰的江湖小景,实为其支流。李成清旷萧疏,范宽雄奇浑厚,为北方派之巨匠。李、范画法曾风靡北宋,而李成传人尤众,一时名家如李宗成、翟院深、燕肃、许道宁、宋迪、郭熙、王?等,皆受其影响。郭熙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尤多创新,遂为北宋中期独步一时者。时自成一格的高手,有郭忠恕、燕文贵、高克明等。北宋晚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异军突起,创水墨大写意之法,点滴云烟,别开一派。南宋则盛行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李唐创斧劈皴法,深密雄秀,开风气之先。继起的马、夏,进为水墨苍劲一路,并变宋初以来的全景式构图为一角、半边之景,影响极大。此外,赵伯驹、赵伯筘的青绿山水,巧整工致而不失文人气息,亦颇为时人所重。 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亦堪称极盛。不仅题材更广泛,描绘更逼真,而且风格技法亦丰富而富于变化。五代宋初,野逸洒脱的徐熙与富贵艳丽的黄筌、黄居?父子各成统系。后熙孙徐崇嗣兼取徐、黄之长,创“没骨法”,颇有时誉。黄派则因居?入主画院而成为院体花鸟之标准,左右画坛一百多年。时唯有赵昌、易元吉力倡写生,与其异趣。北宋中叶,崔白、崔?、吴元瑜等人出,体制清赡,笔势纵逸,始大变黄氏格法。北宋晚期,徽宗精工典丽,形神俱全,有“妙体众形,兼备各法”之誉,遂为一代大家。南宋画家颇注重花枝穿插的空间关系及表现形式上粗放与工细的对比,故作品更显生意。一时名家有李安忠、李迪、吴炳、马麟、韩钓、林椿等,皆各逞其能,有所贡献。宋代写意花鸟画亦颇有发展,陈常、梁楷、法常、温日观等人,或作飞白树石,清俊放逸,或绘水墨花禽,神韵盎然,各自成派,使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更为丰富。时画龙、鱼、虎、牛等各成专科,出现颇多专家,如善龙者有董羽、传古、陈容等,善虎者有赵邈龊、包鼎等,皆有所创制。 水墨杂画 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喜以诗文、书画遣兴寄情。以竹、梅、兰、菊、枯木、怪石等为题材的水墨写意画,富于象征意义,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且易于显示文学、书法的素养,故成为文人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时著名文人善于此类“墨戏”之作者颇多。如文同、苏轼,完善了墨竹一科的体制与技法,继起者甚众,遂演为一大画派。仲仁始以水墨晕写梅花,开墨梅之先河;扬无咎又创圈花点萼之法,更极其致;而师承扬法的汤正仲、徐禹功等人亦专研此科,各有可观。赵孟坚、郑思肖皆擅写墨兰,清俊幽逸,为世人所重。馀如松石、草虫、葡萄、水仙、荷花等,亦各有兼工或专精之名家。 民间画 宋代民间绘画颇为发达。民间画工不但集中在大城市从事创作,而且还常在山乡水村活动。邓椿《画继》即有画工蜂起、可以“车载斗量”的记载。一些城市中还出现了画工的行会组织。民间绘画须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故其形式既多且杂,举凡宗教壁画、书刊插图、器物装饰、店堂布置及岁时节庆所需的各类应时画件等,皆属其创作范围。如南宋临安郊外每逢节日所挂之“堂画”,即由画工绘制,所画“古圣行事或民间传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极受人喜爱。宋刊《列女传》、李诫《营造法式》及一些佛经中的插图,甚得后人好评,亦出自画工手笔。时开封、临安等大城市中,设铺摆摊卖画之风盛行,除夕卖门神、钟馗画像,元宵卖彩绘花灯,端午卖纸画扇,平时卖各类室内装饰画,买者踊跃。宋代画工还设棚为人作肖像画,如南宋画工赵君寿曾在临安水埠边为人画像,“争求写真者,无日间断”。两宋画院专业画家中出身画工者不少,故民间画的风格、技法对院体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后世民间年画、版画的发展更与之深有关系。 壁画 在宋代,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已受人重视,故宜于“文房清玩”的卷轴画风行,而富于教化功能的宗教壁画则颇显衰落。安西榆林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等石窟虽有不少宋代壁画,但其艺术成就则较前代逊色。其中也有一些画作笔意奔放,设色轻快,体现出宋代的艺术特色,仍不乏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壁画,尤其是墓室壁画的题材有较大突破,所绘物象越出神仙道释的樊篱,而涉及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河南白沙、河北井陉等地宋墓,绘有宴饮、伎乐、耕获、捣练、牧放等场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宋代绘画的高度成就,标志着中国画体系的完全成熟,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基本格局。 宋代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成体系,彼此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首都汴京,画家云集,高手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中原地带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江南一些地方也有一定的实力。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至杭州。宋代帝王多重视画院建设,在前代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曾一度设立画学,且自己也擅长绘画。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和技巧,他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使宫廷绘画兴盛。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大批成功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画院的水平。文人画在宋代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收藏、品评作品和延纳画家成为上层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风尚。书画题跋开始出现,并引书法入画,丰富和提高了绘画的表现手段。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经典作品。此外,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也较著名。宋初的一百年间,遵循的是五代的绘画传统。院体花鸟画仍是黄筌的富贵体,道释画多为吴家样。李成的寒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许道宁的平远野水、林木,丰富发展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江南的董源、巨然此时影响不大。熙宁、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新的面貌。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尤为成功。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残荷凫雁荒凉意境,突破了院画黄家的富贵体,取得了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通过对不同季节气候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优美,将北派山水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已初步形成。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宫廷画院最为繁荣。马贲善画百马、百雁,李唐开山水新风,张择端长于风俗界画,王希孟才华横溢,韩若拙、孟应之、薛志善花鸟翎毛,苏汉臣善婴儿货郎,他们都以各自精湛超凡的艺术为宋代绘画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孝宗以后的南宋,继李唐之后山水画发生明显变化,以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为代表,重章法,善以空白突出形象,画面简洁含蓄而有诗意,大斧劈皴标志着笔墨技巧的提高。历史故事画和风俗画在南宋较发展,如李嵩的《宋江三十六人像》、《四迷图》、《观潮图》等都有较深远的意义。梁楷、牧溪、温日观的减笔水墨画,影响了元明的写意之风。宋代的人物画着重描写城乡市井平民生活,改变了唐代只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的成规。卫贤(传)《闸口盘车图》、张正居《纺车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李嵩《货郎图》、朱锐《盘车图》、阎次平《牧牛图》及佚名的《耕织图》、《耕获图》、《柳萌云碓图》、《江天楼阁图》等等,都显示出画家的视野在不断扩大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描绘民俗的节令画也相继出现,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佶(传)《听琴图》等便属于这一类,艺术水平也较高。《文姬归汉图》、《明姬出塞图》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忧患意识。宋代道释壁画保持了相当规模,但已没有了唐代那样宏伟的气势,世俗化倾向较明显。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正定静志寺塔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等,是考察宋代壁画的重要遗存。宋代的山水、花鸟画超越了唐代。花鸟画家注重对动植物观察了解,如赵昌清晨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入深山观察猿猴的生活,韩若拙画翎毛谙熟解剖结构。故宋代花鸟画中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先后,既有精工富丽的黄筌体,也有笔墨简拔、淡彩着色,表现残荷凫雁的崔白体,更有直抒胸臆的文人墨戏。山水画家也注重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体会,精确地表现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山水景物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平凡而真实,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宋代的寺观壁画不及唐代,但有时代特色。北宋自太宗至真宗时开封大相国寺扩建,又请名人创作壁画,风格近吴道子。当时从事壁画创作的画家有高益、高文进、王道真、李用、李象坤、崔白、李元济、张?、王拙、庞崇穆、武宗元、王兼济等。宋代名工所绘寺庙壁画今均不存。敦煌莫高窟有少量宋壁画,水平不及中原。1969年河北省定县发现2座宋古塔塔墓,其地宫绘有壁画,分别绘有天王、梵王、帝释、释迦牟尼牌位及弟子和释迦涅?等形象。山西高平的开化寺大雄宝殿中保存有北宋壁画,绘西方净土世界日月灯光如来及华色比丘尼、忍辱太子、转轮王舍身像、东方界喜王如来和须阐提太子本生,宣扬忍让、孝行及因果报应,间接地表现了宋代社会风貌。这些壁画风格上都受到吴道子画风的影响。宋代版画在唐、五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北宋都城汴梁(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浙江杭州)及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地区,首次出现古代版画史上的繁荣景象。版画除了在官方和民间的刻书中出现外,民俗活动和工艺品中,还有独幅版画。北宋仁宗皇钓年间曾将宫廷画家高克明等人画的《三朝训鉴图》镂版印刷,颁赐王室及大臣。哲宗元钓年司马光死,有人因刻印其像出售而致富。每逢节令有刻印的门神、钟馗等神像出售。宋代佛教版画现存较多,不少经卷引首有佛像版画,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佛教木版山水版画4幅。刻于宋初太平兴国五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大随求陀罗尼轮曼荼罗》,雕有佛像,结构严谨,线刻缜密,刀法雄健,水平超过已往。1954年日本清凉寺释迦瑞像中发现北宋太宗雍熙元年《弥勒菩萨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灵山变相图》等幅版画,其中《弥勒菩萨像》上刻“待诏高文进画”、“越州僧知礼雕”。这些版画风格细腻,刻线流畅,颇有神韵。《妙法莲华经》引首版画人物众多,场面壮丽,代表民间佛经版画的水平,为临安贾官人经书铺所刻。此外,《佛国禅师文殊指赞》,每页均有图文对照,形象生动,技艺高超。平江府陈湖碛砂(江苏苏州吴县)延庆院开雕的《碛砂藏》,是武官赵安国发起由平民集资施刻的,每卷扉页均有细密精美的佛像版画。宋代的许多史籍都附有刻印的插图,多以“纂图互注”为标榜。建安余民勤有堂所刻《列女传》,图文并茂,有插图123幅。南宋理宗时所刻《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表现梅花的画谱,有图百幅,刻绘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梅花,风格刚健明快,且每幅都有标题和五言诗,艺术感很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