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道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道教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是道教兴盛的时期之一。承唐余绪,道教受朝廷尊崇,民众信仰,一些著名的道士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道教的宗教思想和实践有新的发展,兴起了新的教派,高道辈出,为宋代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赵宋王朝从立国之始就崇道,太祖登基后即祭祀老子,在京师造建隆观,召见高道苏澄隐等,咨询治世养生之术,任命道士刘若拙为左街道录使,同时通过对道士考试和改革“寄褐”旧规,整顿道教。太宗崇道,甚于太祖。即位前有“翊圣保德真君”预言其为“宋代第二主”。即位后多次召见陈抟,询问治平之策,优礼有加,并命其参与立储大计。同时也多处修建道观。真宗时达到了宋代崇道的第一次高潮。他与王钦若一起多次导演了天书下降事件,为之改元。仿效李唐王朝追认老子为祖宗的先例,生造出一位“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使为始祖,使赵氏王室都成为了神仙后裔。始设“宫观使”,派宰执充使,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此外还有判官、都监等宫观官职,又有“提举”、“提点”、“管勾”、“勾当”某某观等名目,成为宋代基本的职官制度之一,用来安置闲冗官员,加强对道教管理,无形中提高了道教的地位。真宗崇道,开始时有借神道设教以神化帝王,夸耀于外国的政治因素在内,然而后来搞到“一国君臣如病狂然”的地步,则已不可自拔。真宗之后,崇道虽不如此热烈,然帝王是某位神仙转世之类的传说仍时有出现。至徽宗,则崇道重掀高潮,达到了狂热的程度。除了像前代一样召见道士,大兴宫观,“遇见”神仙等之外,更以神仙、教主、帝王三位一体的身份出现,事实上道教已一时成为国教。徽宗宠信道士林灵素,相信自己是天帝长子、神霄玉清府之主、长生大帝君,又授意道录院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为了证明这种身份的神圣,把道教的玉皇与传统的国家祭祀对象昊天上帝合为一体,称为“昊天玉皇上帝”。从此对玉皇大帝的信仰广泛流传民间。为了崇道,徽宗又一度排斥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和尚为德士,尼姑为女德,鼓励僧人蓄发当道士,企图以君主主观意愿把佛教纳入道教的系统。还为道士评定等级,设置道阶、道职,建立道学制度,鼓励士子读道经,别开一条入仕之路,有把道教与儒学及官僚制度整合起来的倾向。此外根据道教的神学理论,建艮岳、铸九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骚扰百姓,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南宋诸帝依然崇道,然限于局势与国力,已远不如真宗、徽宗时的程度和规模。但召见著名道士,予以封赠,兴建宫观,举行斋醮,借道教神化帝王,如“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等等,一如北宋,道教在社会生活中仍很活跃。 宋代文化发达,对于文献的整理十分重视。帝王崇道,也重视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唐代《道藏》由于安史之乱和五代兵火,大多散失。宋代开国不久,太宗下令广求道书,命大臣徐铉、王禹?校阅整理,得3300余卷。真宗时下召编纂《道藏》,命戚纶、陈尧佐等在杭州修校,又命王钦若总管其事,编成《道藏》,写出篇目,共4300多卷,真宗赐名为《宝文统录》。但此书纲目不清,分类混乱,与前代《道藏》篇目相差太大。王钦若等自知其失,推荐精谙道学的张君房重新编纂。张君房不负重托,广泛搜求道书,不仅取材于皇家秘阁藏书,而且陆续调集了江南、福建等地的道书到杭州,与道士通力合作,按照道藏的传统分类“三洞四辅”来整理编纂,总计得道书4565卷,分为466函,以《千字文》为函目,起自“天”字,终于“宫”字,故名《大宋天宫宝藏》。当时抄录七部献给真宗。因该道藏卷帙浩繁,不便阅读,张君房从其中精选出一万条左右的内容,按经教宗旨、神仙谱录、修炼方术等分类汇编成122卷的类书,名为《云笈七秽》,此书素有“小道藏”之美称,大体反映了宋代以前道藏及道教的概况,流传至今,很有影响。徽宗时以《大宋天宫宝藏》为基础又增加了900多卷新发现的道经,编成《政和万寿道藏》,送往福建雕版,这是道藏全藏的第一次刊板。同时还编有《道史》与《道典》二书,是为第一次官方编纂的道教史。南宋孝宗下诏太乙宫把《政和万寿道藏》抄录成几套,分赐各宫观,有的流传到元代。 除了在文献上总结前代的道教思想和史实外,宋代出现了两位著名道士,他们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代的道教及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陈抟的易学与张伯端的内丹学说。陈抟精于易学和内养功法,又擅长著述,他的《无极图》以图解易,又是内丹功法的说明:所谓“顺则生人”,表达他的宇宙生成论;“逆则成仙”,表达他的内丹修炼过程。前一说传到周敦颐,变《无极图》为《太极图》,成为理学渊源之一,后一说给后代内丹修炼者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有深远影响。陈抟的易学著作还有《先天图》,传到邵雍,发展为“先天学派”;《河图》、《洛书》传到刘牧,发展为“图书派”。可见其学说对理学影响之巨。张伯端作《悟真篇》传世。他总结了前代炼气的各派功法,明确提出了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使之在体内凝聚成丹的原则,叙述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阶段。这些几乎成了后代各种内丹功法的统一定式。《悟真篇》还有二个特点:一是三教合一的思想,二是先修命后修性的次序。由于它对道教修炼的突出贡献,其影响与地位常与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相提并论。张伯端的学说由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递相继承和发展,这一传授系统被称为道教“南宗”。陈抟、张伯端的学说,丰富发展了道教的宗教理论,是道教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后人很少能突破其藩篱。 宋代道教的兴盛,还表现为新的道教派别的产生和并存。宋初道教主要派别是唐代传衍下来的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真宗召见信州龙虎山道士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王钦若为其奏请立授?院及上清观,从此其后嗣代代受“先生”封号。张正随自称为张陵二十四世孙,便成了二十四代天师,接上了久已无闻的天师道的系统,龙虎宗及后代的正一天师道由此兴起。此派的主要宗教活动为斋醮符?,与同为符?派的灵宝阁皂宗、上清茅山宗并列于当世。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可视为“南宗”开创的标志。其后又有一些小教派兴起。徽宗时有神霄派。道士林灵素称徽宗为神霄玉清府之主,由此得名。创始者之一的王文卿自称遇火师、电母授其飞章谒帝之术及啸命风雷之书,便能行雷法。其弟子众多,著名者有宋末元初的莫起炎。又有清微派,由南毕道开创,盛于南宋,亦行雷法。一说此派为神霄派的异名。另有宁全真开创的东华派,亦盛行于南宋初,一直传至元代。路时中开创天心派,至宋末元初由雷时中发扬光大,此派也行雷法。东华派和天心派都编有《上清灵宝大法》,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斋醮仪式和符?方术,可见其与符?派的渊源关系。故这些小教派后来基本上都归入了飞一天师道。此外较有影响的为净明忠孝道,此派与崇拜东晋道士许逊有关。徽宗时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把供奉他的游帷观升格为玉隆万寿宫。南宋初年兵祸连接,民不聊生。玉隆万寿宫道士何守证自言许逊下降,授其“净明忠孝大法”,倡导忠君孝亲、修性度人的宗旨,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度厄,达到神仙境界。其教义有着明显的理学色彩,是儒道合一的产物,对当时的其他教派颇有影响。 宋代道教总的趋势还在发展。从其反映出的文化意义来看,以铅汞、药物为原料的炼外丹热潮转变为注重人自身修炼的内丹功法,显示了由外求转向内求;从追求长生不死、富丽奇幻的神仙世界逐渐转向追求精神上的永恒境界,故少了雄浑、浪漫的色彩,多了精细、踏实的风格,这与宋代的时代风尚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