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鼓吹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鼓吹乐分类:【传统文化】 鼓吹乐为一种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起源甚早,初流行于民间,汉魏以来又用作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军乐和朝会宴享音乐。唐代于大驾、法驾、小驾及一品而下皆用鼓吹。宋代因之,御驾前后部用金钲、节鼓、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遇篥、桃皮遇篥、箫、笳、笛等,作乐时既奏乐器,又唱歌曲,所歌常为《导引》一曲。皇太子及一品至三品官,亦皆有本品鼓吹。不同规模的车驾所用鼓吹乐人数亦有所区别。据《宋史?乐志十五》所引《两朝志》云:“大驾千七百九十三人,法驾千三百五人,小驾千三十四人,銮驾九百二十五人。迎奉祖宗御容或神主爹庙,用小銮驾三百二十五人,上宗庙谥册二百人,其曲即随时更制。”御驾止宿,晚上戒严,也用鼓吹乐。所用乐曲有《导引》、《云州》、《十二时》、《降仙台》、《奉?歌》、《虞主歌》等。在朝会时,鼓吹部列于太常雅乐的宫架之外,设十二张毡床,作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每床配置一个九人乐队,所用乐器有大鼓、羽葆鼓、金 、拱宸管各一,歌箫、笳各二。政和年间,皇帝仪仗中所用鼓吹乐分为前后二部,共用1,422人。为组成庞大的乐队,太常鼓吹署的乐工人数常不敷应用,故每逢大礼皆须从民间及诸军中征用。自南宋孝宗朝起,鼓吹乐的人数有所减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