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元建筑的文化背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元建筑的文化背景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是国力相对衰弱的一个朝代,而元蒙统治中华则疆域拓展,具有咄咄逼人的一面。两者在文化品格与文化氛围上颇不相同,前者重内敛与阴柔,后者就汉地疆域而言,是又一次多民族的融合,所以元代之文化基调,有强健、开放的一面。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元蒙入主中原,用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法”,其文化机制仍染“宋调”,这在建筑文化上也体现出来,所以,这里试将宋、元放在一起来加以论述,分析宋、元建筑文化的共通性与不同点,而偏重于宋。

中国建筑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与文化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及其文化发展到唐代,已成鼎盛之势。尤其到盛唐之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显得灿烂而辉煌,就文化之中的技术与艺术而言,有极尽机巧、磅礴潇洒的阳刚之气。艺术之中李杜的诗,一个风流豪迈,一个沉雄悲壮;书艺中张旭、颜真卿的字,前者笔走龙蛇,后者恢宏博大,都体现了盛唐本色。

然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爆发于750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文化从盛唐走向中唐,直至晚唐的一个无可选择的历史契机,也标志着封建文化开始转型,即从唐之英迈、雄放走向宋之内省、典丽。这个过程是逐渐到来而漫长的,它经过了中唐、晚唐、五代直至宋代,而臻于完成。胡应麟《诗薮》论唐之盛、中、晚诗风时这样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诗风的日益转变,标志着时风、社会心态与文化氛围的转变。这种转型在五代得到了继续。

到了宋代,中国建筑的文化土壤已有变更。

首先,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异。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契机,传统均田制开始崩溃,庶族地主经济代替门阀地主经济,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权门对全国经济操纵、限制的相对减弱,使社会思想意识增添了另一种自由度。在教育上,打破了严厉的门阀贵族制度而具有某种有限的平民化倾向。科举制度比唐代多一点开放性,为布衣书生入仕提供了有限的机会。宋代帝王有亲自主持科考的习惯,据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所述,宋太祖就曾亲自规定:“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又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宋史?选举志》)不管这究竟实际执行得如何,多少体现了一些布衣寒士的愿望。宋代取士范围也有扩大,比如北宋末年一次科考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盛世二十九年取士之总和。在学校教育上,宋代学校在学人数也超过唐代,而且放宽了入学子弟的门阀限制。如太学生,唐代规定须是出身于官五品以上家庭者,到宋代则规定“八品以上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亦可入学。国子生在唐代须是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而宋代则“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同前)。宋代的文人书院曾繁荣于一时。据初步统计,宋代有书院近四百所,著名者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等,讲学授徒,蔚为风气。

这种与经济、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文教活动,多少说明了宋代文化的一些平民化与“文”化趋势,而这,又是与全国市民阶层、商贸经济的兴起相一致的。

其次,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宋代直至元代,理学之风崛起。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与程颐为北宋理学五子,周为理学开山、邵擅象数、张主张一元之气论,二程洛学提倡 “天理”,都从《周易》采撷灵感、学识,糅合道、释,自创新说。南宋朱熹将理学推向成熟,将儒、道、释关于宇宙与人生本源融于一“理”,将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纳为一“理”,理学既是人的思维哲学,也是实践理性;是礼治秩序的理性表述,也是穷理灭欲的人生准则。理学是唐代儒、道、释之学融合的哲学层次的深化,也是中国封建文人学子思想趋于僵化的开始;它一方面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内省化、内圣化、深刻化,也使人的道德行为更为循规蹈矩。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热烈而渐渐变冷,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而转向遥望明寂之星空。这是一个重“理”,轻“欲”的时代。由于内敛的文化性格,时而禅悦之风掠过心头,显得宁静而沉虑。理学的严肃性自然使人的行为变得规范化起来,礼制得到进一步强调,如《女教篇》这样规定,女子“勿出中门,勿窥穴隙,勿越墙垣”,男子若出堂前,女子只配垂帘而已。又规定“惟女之容,贵于和婉; 坐立恭庄、步骤详缓; 头容常直,目容常端”。管头管脚的事情多起来了。总之,宋人的思想行为讲求的是条理化,温文尔雅化,“女”性化。

再次,在国力、军事上,宋代实在是一个颇为软弱的朝代,虽然宋人的文化世界精致、沉静而细腻是一大优点,却是以失却唐人般的宏放与力量为沉重代价的。宋代时,北方游牧文化对中原与南地的农业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这种进攻在表面看来是落后文化形态对先进文化形态的“倒算”,实际上,虽然造成了农业文明的一时的极大破坏,却由于元蒙统治者在统治政策上具有用夏变夷、吸纳“汉法”以自强的一面,在极其痛苦的民族冲突中,造成了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再度融合。在这种文化冲突过程中,昔日唐太宗那般“天可汗”的气魄与尊严已然一扫而空。如果说,宋初太祖对北方契丹族欲南下的“野心”尚能大喝一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那么,其后的宋代帝王,就往往忙于屈辱的赔款、割地,而对辽、夏、金的进击,朝、野时陷恐慌之境。在失地、亡国之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外忧的阴影几乎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忧患意识在文人学子中油然萌生。这在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就宋词而言,辛稼轩那般金戈铁马式的阳刚之咏几成绝响,到处是幽怨、苦愁、婉约的咏唱。李清照词颇具风骨,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豪迈,然而更多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悲愁之作。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均体验到一种忧伤、深切而入骨的时代情感。在这种时代文化主调中,有一种“女性化”的倾向,细密而深邃,气魄却不大,阴柔之美代替了阳刚之美。

然而,宋代军事上的被征服,并不意味着中华农业文化被中华游牧文化所征服,而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的、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无论契丹、女真还是党项羌族,都有被汉化的倾向。如辽代采用“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的双轨统治体制。辽代统治者耶律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义宗耶律倍传》)。金人亦尊崇儒文化,金熙宗曾于皇统元年二月,亲祭孔庙。元始祖忽必烈奉行“汉法”,他对中原文化采取容纳态度,在其身边迅速集结了大批儒生与著名的理学家,采纳儒士徐世隆“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元史?徐世隆传》)的主张。在许衡“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意见影响下,忽必烈继承有宋一代汉制,在帝号、官制、太庙、社稷、郊祀、贡举、经理、农桑、钞法、五刑、五服等方面,都有汉化举措。这种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使宋代文化在元代得以沿袭与发展。这就造成了宋之理学在元代得到传承与发扬的局面。

同时,在宋元,科技水平也获得了发展。无论农学、数学、天文学还是医学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早在宋代,在战国之“司南”技术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并被用于航海。用在建筑上便是风水的测定。宋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文化的书面传布提供了极有效的工具与方式。火药在宋代被用于战争,促进了中国冷武器文化向热武器文化的飞跃。这些科技文明传入欧洲,巨大地影响欧洲科学文明的进程,也对中国建筑文化造成影响。如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宋元的科技文明也同时表现在建筑文化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