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元明清时期中原的史学研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元明清时期中原的史学研究

分类:【地域文化】

宋代以后的史学较之唐代史学有了很大发展,史事的评论比较兴盛,考订辨析也比较精密严谨。由于理学的兴起,史学的发展也受其影响,使史学在褒贬人物、劝善惩恶、探讨治乱成败方面不是把治乱兴替的原因归结于具体的政治和军事,而是归结为伦理道德尤其是君主个人的修养和行为。

中原史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有张昭远《旧唐书》、薛居正、卢多逊的《旧五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孙甫的《唐史论断》等史学著作。在宗教史方面,张其勤《西藏宗教源流》是研究西藏宗教、历史的重要材料。

宋初编撰的《旧唐书》是中原学者张昭远主笔。张昭远是五代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东)人,字潜夫,入宋官至吏部尚书。现行的《旧唐书》署名刘,实为张昭远、贾纬等主笔撰写。《旧唐书》为纪传体史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约190万字,记载了唐代21帝290年的历史。书中保存原始资料较多,其传记多取材于唐前15朝的实录、代宗以前国史和朝报、吏牍、计簿、家状等官方征集的唐末史料。此书和《新唐书》相比以史料丰富见长。

《旧五代史》是中原学者薛居正监修,卢多逊等人撰著。薛居正(912―981),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字子平。他是后唐清泰时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入宋迁户部侍郎,旋知许州。建隆二年(962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乾德二年(964年)以兵部侍郎拜参加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开宝六年(973年)奉诏监修《五代史》。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周进士,入宋后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卢多逊和扈荣、张澹等人执笔撰著《五代史》,一年书成。此书为纪传体史书,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行世后称为《旧五代史》。此书共150卷,其中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另有目录2卷。记朱全忠灭唐至赵匡胤称帝(907―960)间五代14帝53年历史。此书以范质的《五代通录》为底本,兼采五代实录诸书,取材丰富。本纪部分沿袭《旧唐书》的体例,于历朝设施,无论巨细,均系属之。列传有后妃、宗室、诸臣三目。十国则见于《世袭》、《僭伪》二目,少数民族政权则见于《外国》一目。书中12志门类较为齐备,其中选举志出于首创。

《资治通鉴》一书是一部影响极大的历史巨著,由司马光总撰。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大臣,历史学家,虽祖籍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但生于中原,且一生在中原度过,其《资治通鉴》一书主要是他在洛阳居住10余年时间撰成,故亦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司马光在长期的读史过程中深感史书烦冗难读,遂想编撰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他经过长期准备,先着手编写了一部与后来的《资治通鉴》断限相同的大事年表,名为《历年图》,简记历代兴衰情况,记事虽简,但已有“历代论”和“后序”,反映出司马光已着手修著通史。第二阶段是试编写阶段。司马光在《历年图》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治通鉴》的试写,仿照《左传》的体裁,写成《通志》8卷,起于周威烈王23年,止于秦二世3年。《通志》进奏宋英宗,深得赞赏。第三阶段是正式编写阶段。宋英宗于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命司马光设立书局“编次历代君臣事迹”,次年宋神宗即位,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书局始设崇文院,司马光为主编,历史学家刘恕、刘?、范祖禹为主要助手。三人各有分工,最后由司马光统编。

《资治通鉴》的编写,从搜集史料到全书定稿,经历了编写丛目、长编、定稿几个步骤,经过长达19年的编写,最后成书,共294卷,合《考异》、《目录》各30卷,共354卷。

《资治通鉴》一书史料丰富,引用史书多达300多种,有诸家晋书、孙盛《魏氏春秋》、裴子野《宋略》、柳芳《唐历》等重要史籍以及唐、五代诸朝实录、稗官野史,百家谱录、墓志碑碣、行状别传等。这些史料多半失传,故《资治通鉴》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1362年的史事,是一部空前规模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它突出了“鉴”的作用,详记治乱兴衰,记事略古详今,多记乱世,着重叙述中原各朝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胡三省评价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

。此书敢于秉笔直书,敢揭封建统治者之短,详记农民起义的情况,虽然主观上是为北宋统治者敲警钟,但客观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形。此书虽然采用编年体,但吸收了纪传体史书的长处,夹叙夹议,对人物、事迹交待清楚,有些事迹采取追叙和并叙,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记事范围,也弥补了编年体史书事不相连的弊病。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过程中,在遇到对某一史实记载不同时,经过再三斟酌考释决定取舍,并将取舍之故编为《考异》。书中选录了一些前人的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史论180篇。由于《资治通鉴》年经事纬,史实系统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借鉴。

宋代史学家孙甫创前史后论的论断体史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孙甫(998―1057),宋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字之翰。他是北宋天圣间进士,曾任秘阁校理,精于唐史。《续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引当时人的话说:“终岁读史,不如一日听孙甫论”。 可见孙甫在史论方面的造诣颇深。 他以刘的《旧唐书》繁冗失体,乃仿用编年体,历时16年撰成《唐史记》75卷。其中善恶昭然,可为龟鉴者,系以论断,共92篇。孙甫史论的目的是以唐代的成败治乱作为宋代的教训,以求“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

他论“任贤臣”是讽喻政治,而论“辨朋党”则借古喻今,意在宋代。《唐史记》已佚,只有史论部分92篇由其子孙察辑为3卷,题为《唐史论断》,至今仍存于世。

宋代研究《汉书》的中原学者为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吴仁杰,其所著《两汉刊误补遗》一书是在前人研究《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成果,颇有深度。吴仁杰才华出众,淳熙间进士,历任罗田令,国子学录。班固《汉书》行世后,至宋代为之刊误者以《三刘汉书标注》最为有名。吴仁杰在研究了此书后仍认为不免有遗漏或有疑议之处,乃撰写了《两汉刊误补遗》一书10卷,于邑里之差异,姓族之不同,字画之乖讹,音训之舛逆,句读之分析,指意之穿凿以及它书援引之谬陋,皆尽正之,正本溯源,考订详析,为《汉书》研究的佳作。

宋代著杂史者,岳珂贡献最大。岳珂是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岳飞之孙。岳珂收辑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札子及岳飞表奏、战报、诗文及被诬始末,编成《金陀粹编》、《续编》,还著有《?史》、《愧郯录》等书。

《金陀粹编》28卷,属岳飞传记资料汇编,是岳珂为其祖父辩冤而作。其中包括有《高宗宸翰》3卷,《鄂王行实编年》6卷,《鄂王家集》10卷,《吁天辩诬》5卷,《天定录》3卷。此书是研究岳飞功绩及被诬和昭雪情形及南宋初年战和两派之争的重要史料。

《金陀续编》是《金陀粹编》的续书,30卷,包括《高宗宸翰摭遗》1卷,《丝伦传信录》11卷,《天定别录》4卷,《百氏昭忠录》14卷。

《?史》15卷,140条。标题载叙两宋人物、政事、旧闻大抵可靠。其中南宋部分多出于亲历见闻,尤可考信。书中所记宋金和战与朝廷内政诸事,如《乾道受书礼》、《一言悟主》、《大散论赏书》、《秦桧死报》、《开禧北伐》等,皆详于正史,为研究宋代历史尤其是宋金和战的重要史书。

元代政治文化中心在大都,所以中原地区的史学不发达,中原学者较有名的是赵居信。赵居信是元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为硕德老儒,授翰林学士承旨。他在史学、经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蜀汉本末》、《史评》、《经说》、《理学正宗》、《礼经葬制》等书。

明代中原学者研究史学者较多,其中研究正史成就突出者是王惟俭,他主要从事宋史的研究。王惟俭是明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损仲。他是万历年间进士,授潍县知县,迁兵部职方主事。后因事削籍归家,遂致力于经史百家。后又复入仕途,为魏忠贤党所劾而落职闲居。他以宋史杂芜难读,遂删削改编为《宋史记》一书。其中纪15卷,表5卷,传200卷,志30卷,共250卷。 此书的本纪比原《宋史》本纪增加了帝

、帝?二纪,年表增加了南唐诸国及辽金,类传多省并标目,尽量简明,为研究宋史者提供了方便。他还著有《史通训诂》一书。

明代中原学者治杂史者有朱睦爨、高拱、白愚等人。

朱睦爨,明代开封人,为周王府宗正,著有《革除逸史》等书,还仿照《贞观政要》体裁,著《圣典》一书。此书分81目,记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事迹。此书为研究明初历史的重要史书。

高拱(1512―1578),明代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官至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撰《边略》一书5卷,分为《边防纪事》、《挞虏记》、《伏戎记》、《靖夷纪事》、《绥广纪事》五部分,为其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时筹画边防事务,制订方略所上疏奏及与疆吏来往信札辑成,属第一手资料,所以此书为研究明代穆宗时期边疆史的重要史料。

白愚的《汴围湿襟录》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开封城市史的重要史料。白愚是明末开封人,字惊凡,为参政张达远的幕僚。他在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时曾参与守城,脱围北渡后追记三次围攻和黄河决口始末。全书分为初围、第二围、第三围三部分,补遗一条,共80条。每条以四字标题而注其事于下。由于此书为当时人记当时事,又是亲历目睹,故可信程度很高,其价值亦高。

清代张其勤所著《西藏宗教源流》一书是研究西藏宗教、历史的重要材料。张其勤是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慎庵。他在清光绪末年随驻藏帮办大臣联豫进藏,著有《清代藏事辑要》和《炉藏道里最新考》、《西藏宗教源流》等书。《西藏宗教源流》一书是根据西藏地区汉藏文档案和调查资料写成,是详细介绍西藏宗教、历史的著作。书中有古佛世系、达赖喇嘛世系、班禅额尔德尼世系、众呼图克图世系、西藏寺庙概况总表五部分。始自神话传说,终于清末,于各教派源流、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世代相传,一目了然。此书可以说是一部西藏宗教通史。此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西藏的宗教情况,而且以事实证明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