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蒙文化交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蒙文化交流分类:【传统文化】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上崛起,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便开始与南宋形成对峙的局面。随着蒙古军民逐步南下汉族地区,汉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广泛。窝阔台统治时期,就按中原政治制度设置了若干行政机构;并开始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兴修水利、奖励农业生产等措施,最后在括户编籍的基础上制订了仿效中原的赋税制度。其过程中,通晓汉文化的大臣耶律楚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接着,忽必烈实行更全面的“汉法”改革,包括建立国号、年号、各级国家机构和职官、礼仪制度;实行一系列劝农政策:鼓励开荒、发展屯田、兴修水利;并承认和提倡以儒家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等。其中,汉族官吏刘秉忠、王文统等起了重要作用,元初许多典章制度,皆经由刘、王诸人制定。 宋蒙联合灭金后,双方很快就发生了冲突,战争时断时续。同时,双方边境上也设立几个榷场,允许南北商人互市,但受战争影响,时开时闭,蒙哥大举南伐时,榷场就全部关闭。忽必烈即位后,又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涟水(今属江苏)、光化军(今湖北均县东南)三处设立榷场与南宋互市,至元元年(1264),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忽必烈又下令“罢南边互市”,虽然还有许多越境私贩之商人,但宋蒙在经济方面的交流是有限的。 1235年,蒙古攻宋时,俘获宋儒赵复,即送燕都,建太极书院,“以赵复为师儒右”,使程朱理学在蒙古统治区逐步传播,并以此作为元初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1276年,元军攻克南宋临安(今杭州),程朱著作更是大量北流,“其书捆载而来”,以至程朱理学最终成为元代思想界的正统。在宋蒙战争中,宋军先进的火药兵器也渐为蒙军所掌握,并因此西传,蒙军又把中亚的回回炮返用于攻宋战争,使回回炮技术传入中国。1236年,窝阔台建万安宫,已基本是汉族文化传统程式的宫殿,高基圆柱,全殿包括中厅和两厢。1266年,忽必烈营造大都(今北京),更是一如汉族王朝的宫城。宋金诸宫调、宋杂剧等各种戏曲形式对元杂剧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南宋为与蒙古军议事所派出的使臣,常带回蒙古政权诸方面的社会情况,有的还著录成书,如《蒙鞑备录》、《黑鞑事略》诸笔记介绍了当时耳闻目睹的蒙古政治、经济、风俗、物产等情况,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更有一定的文化史料价值。总之,宋蒙数十年的接触中,双方虽然互相学习吸收了对方的一些文化成果,但因时间短促,战争不断,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上,与宋辽、宋金文化交流的成果相比,显得较为薄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