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辽金元的墓葬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辽金元的墓葬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序,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斗?,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人夫妻举行“开芳宴”的场面,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还有漆器、铜镜、银器。随葬的陶瓷俑,其中包括十二生肖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内的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流行石室墓,后者多有雕刻,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有的则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巩县,其地点的选择严格按堪舆术的要求。诸陵型制相同,都是以土筑的坟丘为中心,用墙垣围成方形的陵城,坟丘之前设献殿。四面各开一神门,门前置石狮。南面较远处设两重土阙,各称鹊台与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门,神道两侧依次列象、獬□、鞍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后面别筑后陵,这与汉陵有相似之外,却为自唐以来历代帝陵中所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绍兴附近。因为算是权殡,所以营造较简,名为“攒宫”。虽然大体上是沿袭北宋的陵制,但没有乳台、象生,也没有陵垣及四门。献殿之后作玄宫,尸体放置在严密坚固的“石藏子”中。 辽代: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还流行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但也有设前后两室的,和设有前、中、后三室,并多设耳室,显示了“多室”的特点。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的结构,并施彩画。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由于,受北宋墓葬习俗的影响较多,有的在仿木结构的砖室中饰砖雕的桌椅,有的则在壁画中绘“开芳宴”和孝悌故事图等。 随葬品,除了金银器、陶瓷器及铁器等种种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马具、盔甲、各种武器以及金属面具和铜丝手、足套等物为特点。陶瓷器中的鸡冠壶,亦为辽墓中所特有。到了中期,马具和兵器逐渐减少,晚期辽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随葬,马具也大为简化,大约从早期的后半开始,辽墓中往往有汉文或契丹文的石墓志,形状与唐宋的相似。 内蒙古巴林右祺庆云山下的辽庆陵,是辽代中晚期圣宗、兴宗和道宗三帝的陵墓。以保存较好的圣宗的东陵为例,地面设陵门、参道和享殿。砖筑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前室和后室在两侧设耳室,各室平面成圆形,顶部隆起半球状。自墓道至墓室,都施壁画,内容包括鞍马、侍卫、乐队、臣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山水图。从墓室的形状和壁画的内容看来,辽代的帝陵应是象征当时以牙帐为居处的建筑行宫。 金代:金代的墓葬,大墓都系多室的砖墓,墓内有仿木建筑结构,绘壁画。主室为八角形,前室两侧的附圆形耳室,在型制上与辽墓有相似之处。中小型墓葬主要是单室砖墓,平面多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圆形的,从墓门到墓室内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结构。有的墓里绘有开芳宴、放牧、捣练等题材的壁画,而大多数的墓则是大量使用雕砖,表现出门楼、格子门、棂窗、桌椅、屏风、灯、盆花之类,还有墓主人夫妇、侍童、厨役、会乐乃至舞台上的杂剧演员等人物,也有“掩门妇女”、“镇宅狮子”等。这显然是北宋后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于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超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区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题材仍多为开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象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山西省南部地区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教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南方的元墓尚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作为时代的特点。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护棺椁,并在墓底铺松香之类,以利尸体的保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