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金文化交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金文化交流分类:【传统文化】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号“大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攻灭北宋,1141年与南宋订立绍兴和议,以淮水秦岭为界,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其间宋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而金在所占据的原宋北方地区,更是直接吸收着汉文化的营养。 金建国初期,其统治者对汉文化有所抵制,但随着双方接触乃至融合趋势的日益发展,接受、学习先进的汉文化逐渐成为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金熙宗改制,开始全面实行汉族官制,并仿汉制修建都城和宫殿,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金海陵王营建并迁都燕京后,进一步改革各项制度,改订官制以加强集权,仿照宋制建立一系列仪卫制度,移植宋代货币体系如铸铜钱、印交钞等,把金太宗始行的南北选科举制合而为一,使科举入仕成为文人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吸收大批汉族士大夫担任各级官职。金章宗时,朝廷郊祀、祭祀、朝参、祝寿等礼仪制度都仿行唐、宋旧制,官员也习穿汉制官服。这样,其“城廓、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金太宗以来,女真族人不断从东北南迁汉地,尤其迁都燕京后,女真人大批南下,分布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逐步接受汉文化。主要表现在汉语的通用、改换汉姓、与汉族通婚、并接受汉族风俗,如服装、享茶、焚香、弈棋、过节等方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同时,金强迫大批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迁入东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工具逐步与内地趋于相同水平。金国手工业各部门基本上是北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某些方面还有所突破。如纺织业,金继承北宋号称“衣被天下”的河北东、西路地区的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各种丝帛、绫锦、绸绢的生产,其中都大兴府(今北京)“绵绣组绮,精绝天下”,使北方丝织品成为与南宋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造纸印刷方面在辽、宋基础上,也有所发展。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今属河南)、平阳(今山西临汾),宁晋(今属河北)都是著名刻书中心。金刻书籍有少数流传到南宋,被称为“北方板本”、“北地枣本”。武器制造上,继承了辽、宋的生产技术,发展出“铁火炮”、“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 宋金经济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两国聘使贸易。绍兴议和后,基本承袭辽宋间聘使来往的惯例,成为两朝定期的礼物交易方式。宋礼品包括各种金银器具、锦沮丝织品及其他工艺品。金礼品有马匹、鞍辔、金银器、丝织品、北珠等。使臣的私人馈赠及皇帝、大臣的私觌礼品也十分可观。二是边境榷场贸易。南宋境内有五六个场,金境内设有十数个场,宋金间是宋与有关对峙政权之间榷场数最多的,只是随政治形势而时有兴闭。三是民间私市。主要由两国商人通过海上和渡淮贸易。早在辽代,金国商人就有从辽宁渡海至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与宋贸易的。贸易中,南宋向金输出的主要货物是茶叶、粮食、布帛、象牙、犀角、香药、生姜、陈皮、玳瑁等,铜钱流出更是大量的,以至在金可以通用。金向南宋输出的货物有盐、北珠、绫绢、貂革、人参、甘草、红花、紫草、松子等。尽管双方对粮食、牲畜、书籍、钱币、军用器材等货物严禁贸易,但在走私交易中仍为数不少。宋还给金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当对金国经济也略有所助。 金灭北宋,占据华北广大地区,除佛教继续流行外,儒学也渐在其思想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统治者用女真文字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中都的国子监还刻印大量汉文书籍发给各地学校,《论语》、《孝经》成为学校的必读课本。不但都尊孔读经,有些地方还传授程朱理学。其科举制以诗赋取士,诗词也成为文人普遍学习的文学体裁,而模仿苏轼、黄庭坚诸北宋大家更为时尚。官营和私营的刻书作坊都大量刻印宋儒书籍。洪皓使金被留居北方十余年,但为金人所敬,著有诗文,多为抄诵、刻印。一些金朝皇帝都能作汉诗,擅长书法,收藏绘画,迷恋汉族文化。金廷还专设了画院,培养画师。金世宗以后,宋朝的乐舞在金朝也广为流行,与女真民族舞乐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北宋流行的“说话”和“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在金更为盛行,金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院本”戏剧。而在“诸宫调”与“院本”基础上孕育而成的元杂剧则为宋金文化交流的一大成果。 金建立之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较落后,然在北方百余年的统治中,各方面俱有相当发展。其能在宋与元之间,以文物昌盛而相颉颃,其重要原因便是在宋金文化交流中继承吸收并发展繁荣了宋朝的许多文化成果。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