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庙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等祭祀祖先处所。周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此指后稷)之庙而七;诸侯设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指始封之君)之庙而五;大夫设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指始爵者)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指正寝之室)”(《礼记?王制》)。秦代沿习设7庙。王莽地皇元年,建9庙:黄帝太初祖庙、帝虞始祖昭庙等。以后历代王朝沿用9庙制。封建宗法制度,国家权力系同宗世代相传,故以宗庙为王室或国家代称。《周易?震?彖传》:“出,可以守宗庙社稷”。《汉书?霍光传》:“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先的场所。汉许慎《说文解字》:“庙,尊先祖貌也。”清段玉裁注:“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经?丧亲》:“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唐玄宗李隆基注:“立庙爹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宋邢?疏:“立庙者,即《礼记?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周宗庙的设置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子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太祖之庙,即始祖之庙,是奉祀始祖神主场所,始祖庙永远不迁,称百世不祧之祖。祧,即从宗庙中迁去神主。随着世代的递增,昭庙、穆庙中的神主依次上迁,依次迁去远祖的神主藏于祧庙。周天子的七庙是后稷(始祖庙)、文王、武王三庙和四亲庙。四亲庙指父、祖、曾祖、高祖之庙。诸侯五庙是始祖庙和四亲庙。大夫三庙是始祖庙和父、祖二庙。士一庙,祖先神主皆在其中。庶人无庙,祭祀祖先只能在嫡长子的居室。后世自大夫以下称家庙。宗庙之设,对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力维护宗庙制度,并将宗庙与社稷并列,以为王室或国家的代称。 祖庙,祭祀祖先的所在。庙的本义是貌,在祖庙中,不但设有先祖的牌位,还要供奉祖先的遗像,以使子孙想见祖先生时的形貌。儒教以孝亲为人伦之根本,而孝亲又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祖先崇拜的前提是相信鬼神的存在,即祖先的在天之灵可以祸福子孙,所以子孙必须慎终追远,立庙祭祖。在古代中国,立庙祭祖是帝王臣民都可以举行的宗教活动,但庙制却有等级之分,以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据《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甚至祭品也有等差,例如,天子祭祖用十八“太牢” (太牢指一羊、一牛、一猪),庶人祭祖就只能用韭、麦、菽、稻等。根据 《周礼》 “左庙右寝” 的规定,宗庙设立在宫室居处的东面。天子的祖庙称太庙,公卿大臣的祖庙称家庙,民间则以宗族为单位设屋祭祖,其地称祠堂。 中国古代社会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宗庙之设,对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历代王朝都极力维护宗庙制度,并将宗庙与社稷并列,成为王室或国家的代称。古代帝王宗庙之制,有五庙、七庙、九庙等。周代的制度是天子七庙。汉代每帝一庙,不序昭穆。唐代太宗议立七庙,唐玄宗创制九室。宋徽宗崇宁年间设立九庙。明、清两代宗庙之制,多以九庙为准。《通典?礼典七?天子宗庙》: “远祖非一,不可遍追,亲尽而止。”王朝对于宗庙的尊崇还反映在宫室的营建上。按礼制,王朝营建宫室,要首先营建宗庙,即《礼记?曲礼》上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与社稷一般要按照 “左宗右社” 的制度,建在王宫的前面。即使到了明清,也依然沿袭这一旧制。今北京故宫前居于左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二朝的太庙。古代的宗庙还有一个附属建筑,称为“亡国社”。周灭殷以后,认为殷纣无道,自取灭亡,是罪有应得。然而殷人宗庙的祖先无罪,于是便在周朝宗庙的南墙外仿建一座“亳社” (殷建都于亳,故称),并将殷宗庙中的神主移置“亳社” 中。虽一仍其旧称,但实际上却是一座极其简陋的亭台建筑。而且就其位置看,也仅是周朝宗庙外的一个屏蔽建筑。战胜国的统治者这样做,其用意显而易见,即告诫国人要居安思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其国亡庙毁的覆辙。 太 庙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和士祭祀祖先的处所。起源很早,到殷代,其制已相当复杂,不仅卜辞中的宗庙名称有“宗”、“升”、“家”、“屋”、“亚”等多种,而且《尚书?商书?太甲上》也记载:“社稷宗庙,罔不碉肃。”由于人类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死去的祖先很多,无法对死者一一立庙祭祀,于是在庙祭方面产生了许多限制性的规定,到西周时已臻于完备。据《礼记?王制》的记载,周天子设太祖庙和三昭三穆,合称天子七庙;诸侯少一昭一穆为五庙;大夫少二昭二穆为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的排列是:太祖庙居中,左昭(父辈)、右穆(子辈)。如以在位之王为第八世,那末第二、四、六世为昭,第三、五、七世为穆。二世至七世之庙,是时称作亲庙。其中父庙称祢,父之父庙称祖,祖之父庙称曾,曾之父庙称高,高以上均称祧,故二世、三世及太祖庙称作三祧。按照昭穆轮换的调整办法,当在位的第八世之王逝世时,第二世就迁入夹室,谓之“毁庙”(仅将神主迁移,建筑不毁),第四世迁入第二世之庙,第六世迁入第四世之庙,逝世之王则迁入第六世之庙。俟下次王崩,则三世迁入夹室,五世迁入三世庙,七世迁入五世庙,逝世之王迁入七世庙。如此轮番,一世一迁的做法,就保证了对血缘最近的祖先的祭祀。太祖是本族的始祖,故其庙不迁。凡在世王六代以上至太祖之间的祖先的神主,均藏于夹室,合并祭祀。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的轮换,亦可依此而推知。秦承周制,汉代则突破了“天子七庙”之制,西汉时,不仅先后下令郡国设立176所“郡国庙”,还设有所谓的“原庙”、“高庙”、“亲庙”等,名目繁杂,往往受到后世的评论。秦汉的宗庙祭祀,由专门官员奉常(后改称太常,九卿之一),掌管其事。由于宗庙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凡新皇帝接位、分封诸侯王、大将军出征受钺、皇帝改名等重大事宜,都必须告谒宗庙,以示不敢专擅之义,列侯功籍亦藏诸宗庙。其祭祀方法,秦代是父辈、祖父辈用日祭,高祖、曾祖辈用月祭,远祖用时祭。由于汉代并未严循天子亡庙之制,且其又于“陵旁立庙”,使宗庙与园寝合为一体,故产生了一种混合的祭法,即“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