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庙祭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庙祭祀

分类:【传统文化】

《礼记?祭法》说:“人死曰鬼。”鬼与神的区别在于,神泛指万物之灵,也包括人灵,而鬼只指死人的灵。由鬼魂观念而产生的祖先崇拜成为传统宗教中最重要的崇拜,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古人认为人死后如果不立庙祭祀,鬼魂便无所归宿,宗庙便是祖先亡灵寄居之所。唐宋以来民间的祖先崇拜受佛教的影响,与佛教的阎罗、轮回、地狱等观念相融合,但列为官方祀典的祖先崇拜,则始终没有接受佛教的影响。

殷代的祖先崇拜非常发达,殷王室祖先崇拜的卜辞极多。根据甲骨学家的研究,殷人采用“周祭”。“周”是“遍”的意思,即用多种祭祀轮番祭先王及直系先王的配偶。整个祭礼完成一遍约需一年时间,故称“周祭”。后代的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沿用周代的礼制。

周代的宗庙常规祭祀主要有月祭、时享、?祭、杜祭和年终大腊祭等,而以时享、?祭和邀祭最为重要。非常规的祭祀则无数,往往是有事就祭,如要做某事前先告庙,献俘馘,诛罪人,灾变祈禳等。这里讲几种重要的常规祭祀。

(1)时享。时享又叫宗庙四时祭,这是春夏秋冬四季用新物献享祖先的祭祀。四时祭各有名称,但旧说互有出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春祭曰祠,夏祭曰店(或作“掇”),秋祭曰尝,冬祭曰?。四时祭源于农业古俗:每年农作物新成,人们先以农产品敬祖,然后才敢食用,体现了尊祖敬亲之意。时享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年终的大腊祭,(年终大报百神并献猎于祖庙),每岁共五祀。

(2)?祭。?祭是在太祖庙合祭祖先的祭祀,每三年举行一次。周制,凡旧君死,新君服丧三年毕,即举行群祖的神主大合祭,此后每三年合祭一次,一直到君主去世。

(3)杜祭。邀祭是五年举行一次的大祭。《礼记?丧服小记》说:“王者杜其祖之所自出,以期祖配祭,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礼,不王不杜。”意思说王者以诞生自己的“祖”(指始祖,如殷人之契,周人之后稷)的古帝王(如殷人之舜、周人之喾)作为“杜”祭的对象,而以“祖”(始祖)作为配祭者,只有最大宗的王才有资格举行这种杜礼,这是“礼”(指宗法)所规定的,不得僭越。杜祭多在夏季举行。

在《礼记?曾子问》中,尝、杜、郊、社四种祭祀并提,《礼记?仲尼燕居》说:“明乎郊社之礼,尝杜之礼。”又《中庸》说:“明乎郊社之礼,尝杜之义。”“郊”指郊祀天地日月,“社”指社稷春祈秋报,“尝”指宗庙四时荐新享祖,“杜”指以祭祀传说中的古帝王(即所谓“祖之所自出”)为主,以自己的始祖配祭的盛大祭礼。古人郊社尝杜并提,意在强调它们是天地祖先崇拜中的好几种很重要的祭礼,也说明在宗庙祭祀中,时享和杜这两种祭礼所处的重要地位。

(4)祭祖。祭祖在宗庙进行,因此又有严格的宗庙制度。宗庙制度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昭穆,就是祖先在庙中的排列顺序。自始祖以下,隔代将祖先分成两列,父曰昭、子曰穆,昭居左,穆居右,太祖庙居中。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寝。《礼记?祭法》则说,王立七庙一坛(封土为祭坛)一

(祭场)。七庙即考(父)、王考(祖父)、皇考(曾祖父)、显考(高祖)、祖考(始祖)等五庙加上二祧庙(即远祖二庙)。每当旧君死,新君继位,就要对原先宗庙的祖先排列作重新调整,新死的旧君主立考庙,原考庙上升为王考庙,这样依次递升,但仍然只保持七庙。这样一来,原来的祖考就不在七庙之数了。对于这些渐远渐去的“亲尽”之庙,礼又规定了“毁庙”(或称“坏庙”)制度。已毁的神祖叫“毁主”,算是远祖,归入祧祖之列,集中于祧庙或藏之于石函中或专设的房间里,逢三年?祭时才拿出来,与远近祖先一起进行合祭。

祭祖的礼仪,有许多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前有卜牲系养、卜日、卜筮选尸(尸代表死去的祖先,一般由孙辈小儿充任)、斋戒等准备工作。祭时也有预备礼、入场礼、降神礼等。?祭、时享、杜祭向尸行九献之礼,这与祭天七献不同。具体的做法是在援用祭天七献礼之前,还行?祭二献之礼。?祭在降神乐舞中进行,王用圭璋为柄的勺(以圭璋为柄,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从彝(盛酒的礼器)中舀出用香气浓厚的郁香草调和的鬯酒献给尸,尸接过郁鬯酒,先将一些酒灌浇于地,使香气透至黄泉,以告知黄泉的祖先受祭,这叫“灌鬯”。接着,尸代表祖先呷一口,然后把剩下的郁鬯酒陈列在供桌上,叫“奠”。这样反复两次,就叫做“二献”,然后又奏乐起舞以降神。杀牲后先荐血腥,然后馈熟食。王、王后及大臣等先后献酒于尸(共九献)。如果是合祭祖先,则每一个神主都有一个尸,因此每献都从本次祭礼中的最远的祖先开始依次而献。尸离席后,也要“?余”,即分食尸剩下的东西。祭礼结束后,未用完的祭牲肉以及其他食品也分赐给参祭者。

周代以后的宗庙祭祀,虽然因朝代不同,新权贵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宗庙制度、祭祀的礼仪、次数等有些变动,如汉武帝以后,独立的昭穆之庙变成了同堂异室之制,但宗庙祭祀的基本原则和礼制仍以周礼为本。周代宗庙祭祀中的繁文缛节,不仅为后世所保持,而且有增无减。自北宋起,祭祖时开始挂祖先遗像,而后又有祖先的塑像、玉石像、金像等,宗庙里挂遗像的礼制则一直保持到清代。在民间,自南宋起出现了宗族祠堂的宗庙制度,祠堂分设四龛,奉祭父、祖父、曾祖、高祖四代神主,龛前各设供桌、置香炉、香盒,四时祭祀。祭祀仪式有参拜、降神、进馔、三献、受胙等礼。明清以前,庶人只能祭父,至明代,庶人可祭父母,清代庶人则可祭父、祖父、曾祖、高祖四代了。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下,在祖先崇拜观念的规范下,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上下的祭祖敬宗风气长盛不衰,它维系着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转,成为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

古代祭祖典礼。属国祭(也叫公祭),是由国家组织的。古代宗庙又称太庙、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云:“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也。”古代统治者把宗庙视作国家的象征,认为君权是由天神交授的,是承袭祖先获得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宗庙。战争、会盟、农事活动等,则必告宗庙,以示尊敬。古代宗庙数字不等,上古唐虞时,仅只五庙,其中亲庙四庙(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各一庙);始祖一庙,合为“五庙”。到殷时为六庙,周时则定为七庙。所以贾谊《过秦论》云:“一夫作乱而七庙隳。”后代还有建九庙的。古代卿大夫也立宗庙,按照规定,天子属下立三庙,士立三庙,诸侯属下立二庙,士立一庙。古代帝王在登基时,第一次在宗庙举行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之典礼,称作“庙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先秦的宗庙祭祀活动很多,有“月祭”、“四时之祭”和“殷祭”等。月祭每月初一举行,名叫“朝庙”。按古制,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来年有无闰月,每月朔日(即初一)是哪一天,因而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羊祭于宗庙,称“告朔”,然后戴着皮弁在太庙听治政事,称“视朔”,视朔毕再祭于诸庙,称作“月祭”。可见,月祭与告朔、视朔有联系,且是在同一天内连续进行。后来,国君就不再亲临宗庙“告朔”听政了,只是在这一天宰杀一只羊虚应一下。“四时之祭”,名称不同,《礼记?王制》:“春曰店,夏曰杜,秋曰尝,冬曰?。”到了周代就改为“春曰祠,夏曰店”了。殷祭是规模盛大的宗庙祭礼,包括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邀祭)和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合诸祖神的大合祭(?祭)。以上这些祭祀活动有一套繁琐礼节,一般由精通礼仪的“相”来担任赞礼和司仪工作。“相”即傧相,其中卿、大夫担任赞礼的称“大相”,士任赞礼的叫“小相”。《论语?先进》中“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即如此。宗庙祭祀又与属于古代宗法制度的昭穆制相联系,即宗庙或墓地同族男子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另,古宗庙按左宗右社制建立于王宫的前面。宗庙祭祀始于墓祭(祭墓)。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新石器时代晚期就用杀殉“人牲”和器物祭祀死者。到商代,殷墟墓已有祭祖的祭祀场。西周至春秋仍有祭墓习俗。《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毕是文王墓地所在,上祭是墓祭。但这时已开始由墓祭走向了庙祭。汉代庙祭空前,皇上曾诏会各郡都要建立祖庙。西汉十一个皇帝,每帝均有陵园。陵园旁建寝殿、便殿。寝殿是供死者灵魂日常起居的处所,便殿是供死者灵魂游乐的地方。寝殿外有原庙,对死者的祭祀主要在原庙行庙祭。东汉明帝将隆重的祭曲从宗庙移到陵寝,改祭庙为祭陵。魏晋时期,曹氏父子都主张薄葬,不建庙,至此,庙祭遂废,墓祭更为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