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庙祭祀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庙祭祀制度分类:【中国民俗】 灵魂不灭的俗信及由之而起的祖先崇拜是祭礼存 在的观念基础,正所谓“生事毕而鬼事始”。对祖先的崇敬与礼拜是中国人一生中至为关切的事,北京人也是这样。比如金代末年,在蒙古大军的压迫下,朝廷内有人提出迁都避敌,结果召来众人的反对。大家认为,如果“弃燕京而去,祖宗山陵尽在此地,若有残坏,公等何面目以辅人子孙?”“祖宗山陵、宗庙、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岂宜弃之而去?”正所谓“为人子孙,以不坠宗祀为本”(《大金国志?宣宗纪》)。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北京历代王朝均以宗庙祭祀为国事。 送葬雪柳 金代,女真人建国之初,并无宗庙、陵寝制度,祭礼也不如中原王朝那么讲究。自金平辽以后,汉人大臣们常常劝说天子,认为天子之孝在于尊祖,而尊祖之事在于兴建宗庙,于是金朝开始兴建宗庙,在中都城内的称“太庙”。贞元初,海陵王迁燕,增广旧庙,将祖宗神位从上京迁入中都城,安于太庙之中。其祭祀制度参照中原自周代以来传统的“三年一袷,五年一噘”旧制。《金史》卷30《礼志三》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金代朝廷宗庙、袷噘、朝享、时享等仪式,其繁琐庄重早已脱离开原始民族早先的状况。 元代蒙古人在丧葬仪式中较多地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但在祭祀仪式上却受中原文化影响极大,一方面有“国俗旧礼”,如洒马奶祭祖、烧饭祭祖等,也有依中原“太庙”制度并融入蒙古旧俗而设立的宗庙祭典。蒙古族世代生长在漠北,祭祀祖先的方法起初十分简单,也没有宗庙制度。直到进兵中原、建立王朝后,才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祭祀祖先的礼仪也日趋繁杂。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命设神位于中书省,遣人致祭。中统末年,太常卿徐世隆建议兴建太庙,并绘图进上,世祖从之。因大都城尚未兴建,太庙仍造于旧燕京城中。至元六年(1269年)做裹金木主置于太庙,至元十三年(1276年)再做全金神主置于太庙,此后诸帝神主皆用金铸就。第二年因宫城基本建好,下诏于大都新城东面齐化门内路北建新太庙。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庙成,遂将旧太庙拆毁,将神主迁到新庙,行大享之礼。此后太庙制度屡有增改,总之是规模越来越大,仪制也越来越繁复。 蒙古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场所除接受中原传统的太庙制度外,另设有神御殿(称“影堂”)作祭祖之地。如世祖及皇后、裕宗及皇后的神御殿在大圣万安寺,顺宗帝后、仁宗帝后的神御殿在大承华普庆寺,成宗帝后在大天寿万宁寺,武宗帝后在大崇恩福元寺,明宗帝后在大天源延圣寺,英宗帝后在大永福寺。神御殿内设有由能工巧匠绘制织造的帝王、皇后御容像,以及象征吉祥的佛都绘画,祭器以金银、水晶、玛瑙、玉器等为之,祭品有马、牛、羊、猪、时鲜果品以及狩猎所获天鹅、麋鹿等,十分丰盛。“其祭之日,常祭每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节祭元日、清明、蕤宾、重阳、冬至、忌辰。”(《元史?祭礼志》) 明代,按“左祖右社”的原则,在宫城左侧建太庙,是皇家祖庙。每逢皇帝登基、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宫等等,都必须到太庙告祭。清代继承明宫太庙的建制,祭庙是清代“大祀”之一。清初以正月孟春、万寿、清明、四月、七月、十月朔及十二月暮举行太庙祭祀,计7次,康熙年间定为一年四季各在太庙祭祖一次,称“时享”,这一制度一直为清廷所奉行。“时享”外,岁暮日还要举行祭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