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教与祭祀节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教与祭祀节日

分类:【中国民俗】

宗教是一种文化。宗教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不是信仰一种宗教,而是信仰多种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因而宗教和祭祀节日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开斋节回族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云南回族习惯称之为“大开斋节”,即“大尔德”。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在伊斯兰教历九月进行斋戒,叫“斋月”。斋月期间,凡成年穆斯林每日从破晓到日落禁止饮食。斋戒29天,看到新月(月牙)后的第二天为开斋节。云南回族一直遵循着“见月入斋,见月开斋”的规矩。据说斋戒是让人们体验饥饿与干渴的痛苦,让有钱人尝尝穷困与饥饿的滋味,告诫人们要节衣缩食,不要挥霍无度。如有特殊原因,如小孩、病人、老人、孕妇等,可以不把斋。

斋月的第二十七日,云南回族要守“盖尔德夜”,称为“守二十八”。之后,斋月也就结束了。开斋节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豆面汤圆,并有吃双不吃单的习俗。此外还有会礼、上坟和施济等活动。

会礼是开斋节的重要内容。会礼的时期大约在开斋节的上午九、十点钟。只要不下雨,会礼都在野外举行。相传伊斯兰教形成初期,穆罕默德曾率教民步行至郊外举行节日礼拜。云南沙甸穆斯林一直遵循这一圣行―――郊外会礼。参加会礼的全为男性,从五岁儿童到年迈老人,只要能行动的,人人都参加,无一例外。

古尔邦节回族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古尔邦”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宰牲、献牲,故又称“宰牲节”,云南回族称为“小开斋”。古尔邦节与大开斋节相隔70天,即以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节日。所以叫“宰牲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先知伊卜拉欣对真主的真诚奉献。相传伊卜拉欣夜梦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作奉献,当伊卜拉欣遵命执行时,真主念其虔诚,命以羊代替。阿拉伯人据此故事每年宰牲献祭,伊斯兰教承袭了这一习俗。云南回族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除宰牲献祭外,就是会礼。会礼仪式与大开斋节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大开斋要吃豆面汤圆等,而小开斋(古尔邦节)则清晨不能吃任何食物,必须空腹至会礼结束后才能吃东西,回民称为“把清斋”。古尔邦节还与穆斯林的朝觐有关。朝觐圣地为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近年,云南穆斯林每年都有近百人前往麦加朝觐,国家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云南回族的古尔邦节又增添了一项内容。

圣纪节回族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也称“圣忌节”、“昌路德节”。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在每年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这位至圣的归真(逝世)日与诞生日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据记载,穆罕默德诞生于阿拉伯太阳历象年(632年)三月十二日。诞生、逝世于同月同日。云南回族做圣纪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大致在伊斯兰教历三月份举行。做圣纪节由各地的清真寺发起,邀请本村、本地和外地的教徒参加。这一天,清真寺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訇吟诵《古兰经》,宣讲至圣穆罕默德的丰功伟绩等。

传诏大法会藏族传统节日。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于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在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发愿祈祷大法会,有万名僧人参加。此日,宗喀巴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变为鲜花,无数珍宝灿烂夺目。宗喀巴为了再现梦境,让僧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和禽兽,供奉在佛前。此后,此俗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传统的宗教节日。藏语称为“默郎钦波”,也称“坚安曲巴”,意为“正月十五供奉”。大法会日期从藏历三月初六到二十,历时半月。在此期间,各地寺院都要举行酥油花展。云南迪庆归化寺、东林寺等寺院的酥油灯花会十分隆重。届时,当地藏民身穿节日盛装,纷纷前来观赏,并与寺院中僧侣一起举行迎佛、转经等活动。

格东节藏族传统节日,又称“跳神节”,是藏传佛教寺院举行的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各寺院举行格东节的时间不一,多数寺院在藏历冬月举行。云南中甸松赞林寺(归化寺)在藏历冬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二十六为预演,在寺内举行;二十七、二十八为诵经法会,也在寺内举行;二十九正式举行跳神活动,在寺外举行。这天还要举行面具舞会,喇嘛们要戴上动物面具跳舞。面具多种多样,千奇百怪,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等。这些面具都是喇嘛自己动手制作的,做工精致,栩栩如生。这天,寺庙附近的藏民都争先前来观看,十分热闹。

雪顿节藏族传统节日,“雪顿”系藏语,意为“酸奶宴”,主要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云南迪庆藏族地区也流行。藏历七月初一举行,节期四至五天,有的地方还有戏剧表演,所以又叫“藏戏节”。据说此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最初此节纯属宗教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规,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为禁期,各寺院喇嘛不许外出。到七月三十开禁,喇嘛纷纷出寺下山,百姓以酸奶施舍,久而久之,渐渐形成节日。现在一般藏民也过此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是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关门节于傣历九月十五开始,历时三个月。届时,傣族、布朗族群众,要带上纸做的花树、食物、钱币、蜡条,到佛寺参加赕佛、诵经活动。诵经结束后,听经者要在佛寺与佛共餐、与僧侣共食。还要互相进行施舍。从关门节至开门节三个月内,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同时定期到佛寺赕佛。虔诚的年长信徒,自觉斋戒,有的还穿白衣包白头巾,到佛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

三个月的关门日期满后,傣家人又于傣历十二月十五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人们像参加关门节一样,带上祭品、食物到佛寺赕佛、诵经、吃施舍饭。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共同庆贺斋戒结束。开门节之后,僧俗可以走出佛门,傣家可以盖新房,青年男女可以公开地进行谈情说爱,情侣可以举行婚礼。

赕佛节傣族传统节日。于傣历十一月十日举行,节期三天。“赕”是奉献的意思。届时,佛爷在佛寺里诵经,信众到佛寺聆听诵经和忏悔。在赕佛期间,每户信众除以钱物献佛和斋僧外,还要给佛寺奉献一部经书。所献经书除佛经外,多为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及医药书等。这些经书多请僧人抄写。佛爷诵到谁献经书,谁就得跪在诵经台前聆听。此外,在节日期间,还举行赶摆(集市)、放烟花、放孔明灯、跳孔雀舞以及其他文娱活动。

本主会白族传统节日,流行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广大地区。本主信仰在白族地区相当普遍。本主,白语叫“朵博”,意为“大男神”。在大理地区,凡白族村寨,大都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的几个村供奉一个本主。多用泥和木雕成偶像,供奉于本主庙。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本主’者,本国或本村之主神也。”又说:“大理现存之本主庙,若稽来源,皆历史甚古,今大理之七十一村中,几乎各有本主庙。……大理现存本主庙神碉,共有六十神,其中女神二十一,男神三十九,加上最高之神,则为六十一,又加最高神后,共六十二神。”白族本主除少数自然崇拜之神,如驱散云雾神、河神、苍山神、太阳神等与农业生产有关者外,多系白族社会历史中被神化了的著名传说人物。其中较多的是南诏、大理国的帝王将相。也有猎人、渔民、樵夫、医生、村姑、少年等平民百姓。佛教传入白族地区后,也有奉佛教的神为本主的,如大黑天神等。凡本主,都有自己的历史功绩,有自己的节日,即本主会。本主会一般在农历年初、年底或本主生日举行。这天,在本主辖区内,人们或抬轿,或骑马,或车拉,或船接;这村送,那村迎,至贵至圣。迎送时,男女老少皆身着节日盛装,唢呐高奏,锣鼓喧天。其间还要举行耍狮耍龙、打霸王鞭、唱大本曲以及烧香拜佛等活动,有的村寨还要搭台唱戏,表示庆贺。如耍龙贺词唱道:“一条青龙东海来,为迎本主耍一台,自从今日庆贺后,阖村得安然。”据说在新春佳节,请本主到辖区各村巡视一番,就可驱邪逐鬼,除病免灾。

路祭本主

白族接本主

绕三灵白族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白语叫“观上南”,即游园的意思。流行于大理市。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举行,历时三天。四月二十三,成千上万的白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以村为单位自行组成“绕三灵”队伍,从本村出发,载歌载舞,沿着苍山、洱海巡游。每队都以两位年长的男女手持用红绸拴着葫芦的柳枝领头,一人挥着牦牛尾主唱,一人甩着花手巾帮腔。唱词风趣、幽默,动作诙谐。两位老者后边,紧跟着众多吹树叶、唢呐、笛子,弹三弦、月琴的民间艺人。再后,便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打着“霸王鞭”,敲着“金钱鼓”,跳着“双飞燕”,边走边唱《花柳曲》(情歌)白族调的青年男女。行程30余里。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走越多,最后达数万人,人们先集中到苍山五台峰下的神都―――圣源寺,向本主中央皇帝朝拜,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然后成群结队奔向寺庙周围的树林里,草坪上,野炊、对歌,男女社交,尽情欢乐,通宵达旦。第二天从圣源寺出发,经过喜洲街转到洱海边的河?城本主庙,朝拜本主洱河灵帝段赤城,并在河?城娱乐过夜。第三天转到三塔寺东面,洱海边上的马久邑,在保安景帝本主庙祭祀,并进行歌舞表演,然后才各自散去。

绕三灵

朝山会白族传统节日,又名“鸡足山朝山会”。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的日子。届时,当地及邻县、邻地州的白族、纳西族、藏族、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众,络绎不绝,蜂拥至鸡足山烧香拜佛,也有远道来自西藏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徒。香火之旺,为滇省之最。鸡足山是佛教名山和风景胜地。朝山会期间,不信佛教的各民族群众也来鸡足山游览。大理民谣:“大理海子白茫茫,哥约妹子去朝山。”每年春节,成千上万的人朝鸡足山,人们称之为“朝山拜佛”。

耍海会白族、彝族传统节日,又称“捞尸会”,流行于大理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和八月初八在洱海举行。届时,当地白、彝、回、汉等族群众纷纷来到洱海边上,参加一年一度的耍海会。七月二十三是大理喜洲一带群众耍海。清师范《滇系》载:“七月二十三日,西洱河滨有赛龙舟之会。至日,则百里之中,大小游艇咸集,祷于洱海神祠。灯烛星列,椒兰雾横。尸祝既毕,容于彼间。即人无贵贱贫富,老幼男女都出游。酒肴笙歌,扬帆竞渡,不得舟者,列坐水次,藉草酣歌。而酒脯瓜果之肆,沿堤布列十余里。禁鼓发后,踉

争驱而归。遗簪堕舄,香尘如雾,大类京师高梁桥风景。”耍海规模最大的要数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才村的龙舟竞赛。这天,沿岸参加竞赛的船只装饰一新,船上插满各色彩旗,参加竞赛的达万人以上。关于耍海会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打捞为斩杀残害人民的蟒蛇而葬身洱海的段赤城,一说是打捞不畏强暴、坚贞不屈投海殉国的柏洁夫人。

观音会白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白族地区。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举行。观音原为佛教菩萨,佛教传入大理白族地区后,观音成为白族村村寨寨信奉的神。白族地区广泛流传有观音制服罗刹的传说。《南诏野史》云:“点苍五台峰之上阳溪谷口有方石如楼状,世传观音大士闭罗刹于此。”后人建寺于此石,取名“罗刹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当地群众在上阳溪圣源寺举行本主庙会祭祀本主,同时前往罗刹阁,朝拜观音。白族地区多建有观音堂、观音寺或观音阁,供奉观音塑像,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生日举行盛大集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名为“观音会”。

虎节彝族传统节日,彝族称为“罗麻”,流行于双柏县一带。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举行。这天,彝族成年男人在村后祭拜本主后,经毕摩(巫师)占卜选出八人,为虎舞队员。这八人身披“虎皮”,脸、手绘上虎纹,化装成虎。他们在黑虎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同时到各家各户进行表演,名曰“驱鬼除祟”。

虎舞,又称“老虎笙”。跳虎舞者,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开始为八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舞时,以一长者手执响铃做前导,舞者随着他的手势起舞,做动作。这一天,全村户户敬香供虎神。虎笙按户表演。每户从门前到堂里都要跳一场,以示吉祥。至夜,田间村寨生起篝火,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的扮虎者全身虎纹(披虎皮,若虎皮不够,就用毡子代替)全出场后,雌雄老幼,一应俱全,寓意后有来者,村寨兴旺发达。

祭龙节哈尼族传统宗教节日,哈尼语叫“昂玛突节”,流行哀牢山元江县一带。每年农历腊月的第一个牛日举行。节日前一天,主持人―――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用竹篱笆围住的龙树下,摆设祭桌,然后宰杀无杂毛色的龙猪,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龙头是由全村公认的最能干且人品好的人担任。请龙时,全寨人都清扫街道,淘洗水井,收拾屋子,净身换衣,一派节日景象。请龙完毕,就把龙猪肉按户分成若干份,每家一份。大家领到龙猪肉后,都拿回家去,各显身手,烹调出各种美味佳肴,准备参加长街宴。哈尼人叫“吃街心酒”。这天,各家各户早早地就把饭桌整齐地排列在街心,像一条长龙。吃街心酒时,人们在长桌两旁坐下,龙头坐首席,各家各户的酒菜上桌时,都先端到龙头面前,让龙头品尝。龙头将各家的酒菜都扒出一点点集中在一起然后又分回给各户去,象征全寨人同心同德,共度佳节。凡参加长龙宴的人第一筷须先夹每家摆在中央切成小块的龙猪肉吃,表示龙已入心。然后才吃其他菜。宴会至下午5时,龙头敲起鼓,绕席走到龙树下。众人合掌相送。席散,青年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东巴祭天(陶立?摄)

祭天纳西等族传统习俗,祭天,纳西语叫“猛本”,流行丽江地区。民间有“纳西祭天犬”的俗语。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以春祭最为隆重,纳西族称“大祭天”。元李京《云南志略》记载:纳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极严格”。可见纳西族祭天之盛。

春祭,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四举行。其中一天是杀大猪大祭,一天为杀小猪小祭。秋祭,多在七月十四举行,只杀猪进行一次熟祭。祭天有祭天场,一般在离村寨不远的风景区,用石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称“祭天场”,内有祭台。在同一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多是住在一个村的同宗或同姓群体。

祭天期间,各村寨都立有秋千架荡秋千,有的村还跳牦牛舞、狮子舞、白鹤舞以及举行射箭打靶等活动,热闹异常。现在传统的祭天活动已不再进行,但通过其他形式崇拜自然、祭祀祖先的习俗并未消失

三朵节纳西族传统节日,又称“三朵颂”、“祭三朵”。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又是战神。他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常常显圣,保护纳西人的安宁。也有人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因传说“三朵”是属羊的,故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祭祀,尤以二月初八最为隆重。这一天,丽江全县统一放假一天。不仅远近纳西人前来参加庆祝活动,邻近的其他民族、甚至远方的藏族也来朝拜。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观者如云。此外,在每年大年初一早上,纳西族每家还要在院内设祭品,隆重举行“三朵颂”仪式。可见“三朵”在纳西人中影响之深。每年“三朵节”,正值丽江花王“万朵山茶”盛开,山花烂漫,游人如织,给庆典增色不少。

朝山节摩梭人传统节日。流行云南宁蒗永宁泸沽湖地区。每年七月二十日举行。届时,宁蒗及四川盐源县的摩梭人,身穿盛装,或骑马,或徒步,蜂拥至泸沽湖畔的狮子山下。狮子山,又名“格姆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朝山队伍由众多吹鼓乐的喇嘛开道,接着是当地的上层人物,其后是马队,最后是浩浩荡荡的朝山群众。朝拜队伍首先在格姆山神庙前举行祭拜仪式,敬献贡品,祈求女神福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人们三五成群,在山坡树林中进行野炊。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跳舞等活动,娱神娱人,尽情欢乐。

木脑节景颇族传统节日。木脑,也写成“目脑”,亦称“目脑纵歌”。“木脑”系景颇语,是大伙跳舞的意思。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取双日举行,节期为三五天。此外,凡战斗获胜,五谷丰收,嫁娶、吉庆、节日集会,也要举行木脑会。据说木脑会是为纪念景颇族创世英雄宁贯娃的。木脑会在广场举行,傣、阿昌、德昂、布朗、汉等民族群众也纷纷赶来参加。广场中央高竖木脑柱,高20米,用栗木板搭成,右侧板上画蕨菜,象征精诚团结,勇往直前;左侧板上画一四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的图案,每一三角形用一种颜色表示。两柱中间交叉置一把大刀,象征刚毅不屈的品格。两边还有两块高8米的木板,画各种有趣图案,上方横匾画喜马拉雅山脉,传说是景颇族的祖居地。下方横匾画农作物、家畜图。柱子和横匾两旁搭高台,台上挂?锣、大鼓和其他乐器等。跳木脑舞时,人们围着“木脑柱”,随着锣声,象脚鼓点和“商比”(一种吹奏乐器)吹奏声翩翩起舞。舞者有时跳迎宾舞,有时跳舂米舞,边歌边舞,节奏铿锵有力。领舞的是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孔雀羽帽,手舞长刀,一人领唱,众人跟随;同时姑娘们还将竹筒里的米酒献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美好的祝福。木脑舞从清晨跳到夜晚,又从夜晚跳到清晨,整整跳两天两夜。

木脑盛会的标志―――木脑柱

景颇群众过独桥去参加木脑节

刀杆节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语叫“阿堂得”,意为“爬刀节”,流行于怒江、保山、腾冲傈僳族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人们称之为“上刀山,下火海”。一般是“下火海”在初七晚上,“上刀山”在初八中午。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妇女们的衣饰由红、黄、蓝三色组成,男人的头上打一个蓝、黑色大包头,佩戴着用数百粒贝壳制成的胸带,腰间挂一柄两尺多长的大刀,十分威武。

初七晚上,穿戴得花花绿绿的各族男女,都聚集在山坡上。一会儿,广场中央的三堆大火冲天而起。半小时后,火焰渐渐熄灭,剩下三堆红彤彤的炭火,这时“下火海”就开始了。一位长者在供桌前烧香叩拜,并向大家祝福后,只见几十个傈僳族汉子,身穿红衣,赤着双脚,奋不顾身地跳进“火海”,时而跃起,时而落下,时而翻滚前进。有的还伸手从“火海”拖出一股烧红的铁链,猛向身上绕去,好似火蛇缠身;有的双手捧起火炭,在脸上快速地擦洗,叫“洗火脸”。据说洗过火脸的人可一生不得病。炭火经此踩踏,已经暗淡下去。这时,只见一男子用一面红旗把炭火扇得复燃,其余的人又一齐跳入火中,朝四方猛踢,扬起一道道火的瀑布,旋即落为纷纷火雨。人们看着这精彩的表演,不时发出“呀格、呀格”的欢呼声。据说初七夜的“下火海”是初八日“上刀山”的演习,经不住火的洗礼的人,是没有资格“上刀山”的。

刀杆节盛会

第二天,广场上竖起一个20多米高的刀梯。中间用36把磨得锋利的大刀做横档,其中三档是用6把大刀交叉绑成剪刀状。刀口一律朝上,寒光闪烁逼人。刀杆顶端插着几面小旗,杆上装饰着红、黄、绿各色纹花。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刀杆下供着一张彩画,上面一古装大将军,据说他就是那位带领傈僳族反抗外国侵略,领导大家屯田垦荒、发展生产,让傈僳人过上好生活,后被人诬陷,被朝廷召回后,被奸臣毒死的明代清官王骥。“刀杆节”是为纪念他的。

正午时分,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头天晚上表演“下火海”的几位汉子,身穿大红袍,头戴蓝布帽,跑到刀梯下,各人将斟得满满的一碗白酒,一饮而尽,随即跳上刀梯,鱼贯而上,赤脚空手向上攀登,一直爬到杆顶。广场上,人们仰面观看,无不瞠目结舌。这时几位汉子点燃了随身带的鞭炮,向人们祝贺。接着,爬到最顶端的那位汉子,来一个倒踢,把五面小红旗朝五个方向猛掷而下,而小红旗落下却戳地不倒,观者叫绝。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举行对歌、跳舞、荡秋千等活动。丢烟包是刀杆节必不可少的内容。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且不还回去,就说明姑娘已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有不少青年男女是在刀杆节相识相知相爱而终成眷属的,所以刀杆节又是傈僳族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节日。

驱鬼节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兰坪营盘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举行。这天,人们在举行祭祀时,除摆满酒肉外,还要摆一碗蒜汤。吃饭之前把蒜汤倒一点在灶上或铁三角上,以示“驱鬼”。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傈僳族青年,因听信谗言,毒死了恩重如山的妻子,与一美女结婚。后来发现这美女是一个魔鬼,青年便把魔鬼杀死。然后,他打开棺材,抱着妻子的尸体痛哭,从而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把妻子救活,夫妻又重新过上好日子。但屋里魔鬼的血腥味却一直不散,青年便找来一些蒜,捣碎做成蒜汤,泼在地上,才消除了腥味。这天正是七月十四。从此,傈僳人为了让那些破坏他人幸福的魔鬼永远不得翻身,并告诫那些忘恩负义的男人不做恶事,每年七月十四要过“驱鬼节”。

会街阿昌族传统节日,流行德宏州的陇川、梁河等地,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会街来源于“各打马”(菩萨)上天取经,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到经书,返回人间的故事。会街的主要活动是耍白象和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艺人用竹木编扎的。通常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白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的绳子,象鼻就上下左右地舞起来。青龙由身着盛装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期间,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由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敲锣打鼓绕村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置于广场中央。人们围着白象、青龙跳起欢快的象脚鼓舞。但见舞者双脚前后左右跳跃移动,腿时快时慢,时放时收,身体像波浪一样起伏,忽而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蹲连续三次,舞场情绪达到高潮。围观的群众发出一片欢呼声,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欢,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表现出热烈欢迎“各打马”(菩萨)取经胜利归来的样子。

盘王节瑶族传统节日,又称“达努节”,不忘祖先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瑶族地区。于每年公历12月上旬举行。过去过盘王节,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基本上是各过各的。现在,多集中在乡政府驻地,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活动。节日期间有歌舞表演,还有瑶棋擂台赛、顶竹竿比赛等。省内外瑶族代表团和州内各族各界人士也来参加庆祝活动,盛况空前。

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怒族、独龙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举行。节日前先去选几个钟乳石的岩洞作为仙女洞。节日清晨,人们采摘几束杜鹃花,带上牲礼和酒到仙女洞祭祀。祭时,先将带来的包谷立在洞口,再将洗干净的各种粮食堆成圆堆,烧起松火烟,接着由主祭人打鼓诵经,大家叩头敬献。祈求仙女保佑村寨粮食丰收,人畜平安。祭毕,大家饮酒作乐,并进行歌舞、射箭等表演。怒族过仙女节,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进行。

三圣节蒙古族传统节日,又称“忆祖节”,流行云南通海蒙古族地区。“三圣”,即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农历六月二十、二十一举行,为期两天。二十在通海县兴蒙乡北阁村三圣宫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三圣宫内有三圣塑像)。追忆三位始祖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节日期间,要宰杀牛羊,举办节日聚餐,举行文艺表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