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教建筑营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教建筑营构

分类:【传统文化】

在维吾尔族建筑文化中,宗教建筑全然不像民居建筑那样沿袭传统顺应自然地连续发展,而是在经历了断续、曲折之后才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一点也不足为怪,因为宗教建筑自始至终都是宗教文化的直接产物,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的关系就好像是母与子的关系,宗教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宗教文化最物质化最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维吾尔族原始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在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信仰过多种宗教,每种宗教在维吾尔族中的传播和升温,往往会给维吾尔族宗教建筑领域带来一种营造契机和营造热潮。当这种宗教被另一种宗教所取代时,前一种宗教在建筑营造前程上所遭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后一种宗教则在昭示人们精神上的归属取向的同时,堂而皇之地在宗教建筑上大兴土木起来。纵观维吾尔族宗教建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无疑是从这种磨难中走过来的。然而维吾尔族在每种宗教兴盛时,所投注于其相应的宗教建筑中的热情是令人敬服的(其佛教建筑成果足以说明这 一点)。可以说是在十四世纪伊斯兰教开始风靡西域,并逐渐取代其它宗教走向宗教信仰一体化之后,维吾尔族宗教建筑文化才走上顺畅发展的道路。

在原始宗教及萨满教盛行时期,由于维吾尔族先民基本上还处于相对单一落后的非定居游牧游猎生产发展阶段,因而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从客观上宣告了宗教建筑文化不可能显著地发展。不独有此,原始宗教及萨满教在宗教发展上所反映出的散漫性、多神性及非凝聚性,在其自身领域也认定了不可能产生宗教建筑。原始宗教和萨满教都有许许多多的崇拜对象。在原始宗教里,河流、山岳、风、雷、雨、电、日、月等等都成了崇拜偶像。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更难以支配,因此对其是又有所依赖又有所畏惧。在萨满教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及祖先崇拜也成了其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想见,在这种多物多神崇拜的支配下,要想使人们发挥更大的创造性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人们不愿也不敢触犯神灵或崇拜物,而这些崇拜物往往就在人们身边。当人们偶有闪念想去采集一些石头或砍伐 一些树木来营堂造室时,人们也许会突然想到石头和树木都是宗教崇拜偶像,只能崇拜而不能触犯,于是只好放弃了。在这里我们虽不能肯定这种假设是否客观合理,但是却可以断定维吾尔族宗教建筑文化在原始宗教及萨满教盛行时期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

维吾尔族先民对于宗教信仰的追求是执著的,而对于宗教建筑营造也是极有热情的。当萨满教之类的原始宗教失去了原有的魔力,逐渐被祆教(拜火教)、道教、摩尼教及景教等取代后,宗教建筑文化的发展契机就出现了。祆教崇拜火,讲求善恶二元论,这使得维吾尔先民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从公元前四世纪祆教传入西域以后开始,维吾尔先民中的祆教徒越来越多,祆教宗教建筑开始出现。现代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中,发现了公元前四世纪的祆教建筑――祆教祭祀台。道教从中原地区传入西域的时间大约在东晋时期,五世纪,道教已在高昌传播。道教在西域发展到唐朝时期,天山南北就出现了许多道观。其中在今伊吾县址就有祥

观、大罗观,在今纳职县址就有祥

尼观,柔远县址有天上观,在吐鲁番地区则有□汤观、周楼观等。景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宗教也曾经成为维吾尔先民的一个重要信仰。这种基督教向西域的传入,最终使基督教建筑文化在维吾尔先民中得以传播。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述他从喀什噶尔到北京的沿途见闻时,曾经指出西域(新疆) 到处都有景教教堂,如喀什、和田、轮台、伊犁、吐鲁番及哈密等地都有。近百年来人们还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景教寺院及壁画等。摩尼教(旧称“明教”)是伊朗古代宗教的 一种,它吸收基督教、佛教及景教等宗教的部分思想构成自己独特的信仰。大约在八世纪中叶以后,维吾尔先民回鹘人大规模信仰摩尼教,回鹘西迁新疆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仍以摩尼教为主要信仰。约在十五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地区后,摩尼教便开始在维吾尔人中逐渐衰败下去,近代中外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摩尼教寺院遗址。公元前二世纪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新疆,据传于阗王曾在卢折那罗汉的感召下,皈依佛门并建赞摩大寺。佛教在西域传至隋唐时期,于阗 (今和田)、疏勒 (今喀什)、龟兹 (今库车)、高昌 (今吐鲁番)已成了佛教四大中心。840年从鄂尔浑河流域迁至西域新疆的回鹘人也改信了佛教。佛教在维吾尔先民里传播流布的过程中极大地带动了佛教建筑文化的发展。据《晋书?龟兹传》记载当时龟兹佛教盛况的文字云:“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龟兹当时不但佛寺众多,而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僧徒达万余人。高昌 (今吐鲁番)

氏王朝时期,王公贵族几乎无不崇佛,他们不仅大量修建寺庙,而且规模也十分巨大。回鹘西迁既增大了佛教势力,又在客观上推进了佛教建筑文化的发展。近代考古发掘的今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吐拉、森木塞姆及克孜尔尕哈千佛洞,以及焉耆七克星“明屋”等,大都是回鹘西迁后挖掘修建或扩建的佛窟古刹建筑,其中有些建筑堪称驰名世界。这些建筑的设计和营建,可以说是对维吾尔先民宗教建筑意识观念及工艺水平的一次大检验和大锻炼,也是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一次交流和融会。这些建筑不管从设计、布局、规模、内容及装饰等方面看,还是从营造时间、工程难度上看,都令人赞不绝口。这些建筑虽然在风格、 式样等方面对印度犍罗艺术风格特色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维吾尔先民们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克孜尔(维语“红”意)千佛洞,是坐落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的一个气势宏伟的佛教石窟建筑。它北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及崔尔达格山,山抱水绕景致诱人。克孜尔千佛洞大约于古龟兹国时期开始开凿,前后营造约五六百年之久。其石窟已编号的有236个,目前窟形尚完整的约有150个。这些窟往往根据其宗教功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有供僧众礼佛观像及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有供僧众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罗窟。这些不同功用的石窟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单元,每个单元犹如一座佛寺。不管从布局还是从结构上看,这种窟室在我国石窟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克孜尔千佛洞中曾塑有各式佛像,但今多以毁坏。现存壁画约5000多平方米,体裁多为佛经、本生及因缘故事,也有一些是反映当时龟兹人民生活的。克孜尔千沸洞实为我国修建较早、现存规模较大的石窟建筑之一,它表现了维吾尔先民们的文化水平及建筑才智。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宗教的发展带来了宗教建筑文化的发展,同样也阻碍了它的发展,这似乎是个“二律背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伊斯兰教在维吾尔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既带来了伊斯兰宗教建筑文化的兴盛与发展,又阻碍了以佛教为主的其他宗教建筑文化的发展。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伊斯兰宗教建筑文化在维吾尔族建筑文化中所享有的地位是崇高的、名副其实的。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传播和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十世纪初叶的喀刺汗王朝时期开始,伊斯兰教开始在维吾尔先民中流传。十四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伊斯兰教采取扶持保护及推广政策,使伊斯兰教势力大增。到了十五世纪末叶,维吾尔先民社会虽还不全是伊斯兰教的天下,有多种其它宗教与之对峙抗衡,但维吾尔社会向着宗教信仰一元化――伊斯兰教化大踏步快速迈进的事实,已是不容置疑的了。这种局面的出现,使维吾尔先民已有的其它宗教建筑文化在其发展史上最终划下了句号。但是,这种发展上的断裂或毁灭,很快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伊斯兰建筑文化愈合和重造了起来。大约从十六世纪前后开始,随着伊斯兰教在维吾尔社会中的风行和高涨,伊斯兰教建筑文化的主要物化成果――清真寺,开始在维吾尔族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地区大量涌现。后来,清真寺不仅在数量上扩张,而且开始在规模、质量及华丽程度等方面超拔起来。(图二)

图二 新疆吐鲁番额敏塔下的礼拜寺,具有清真寺的典型风格

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建筑,同中原内地的清真寺建筑相比,在风格建制上更多地保留了典型的阿拉伯伊斯兰寺庙建筑的风格。而中原内地的清真寺建筑则更多地吸收了汉民族寺庙建筑的风格特色。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发展成为两个有较大区别的建筑体系。其一是主体大殿采用起脊式结构,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内地伊斯兰建筑体系,这种建筑体系的形成是和中原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不开的;其二是主体建筑采用平顶式及圆拱顶式结构,总体建筑以土坯、砖(包括琉璃砖)及木料结构为主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体系,这种建筑体系的形成是和新疆远离中原地区,不易受到中原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及新疆缺少木材且少降雨水的条件限制分不开的,较多地保留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之伊斯兰建筑特点可以说是这一建筑体系的一大特点。维吾尔族的清真寺 (清真寺为阿拉伯语“麦斯吉德” 的汉译,意为 “俯首叩拜处”,后渐演指寺院)有其极为独特之处。虽然按伊斯兰教的教规看,对清真寺的建制并无特别规定,只要清洁干净可供叩拜处即可建寺,但新疆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建筑却有明显的不成文的建置仪规。仅从规模及华丽程度上看,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就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稍麻寺(稍麻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小”,此寺又称“普通寺”)。这种寺主要供教徒每日五次礼拜使用。其规模较小,建制较简陋,一般由大门、主大殿及庭院组成。供礼拜用的主大殿多为土坯建的平顶大屋。这种稍麻寺约占全疆清真寺的90%以上,农村乡镇及边远地区最为常见。第二类叫加米清真寺(加米是波斯语“聚礼、会礼之场所”的意思)。这种寺相当于内地的汉依清真寺,它除用于每日五次礼拜外,还用于每星期五主麻日的正午集体礼拜及每年肉孜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的会礼。因此其建制规模要大于稍麻寺,除建有礼拜大殿和宣礼楼外,一般还设有淋浴堂和经堂,有的还下辖若干小型清真寺。寺内设有专职教职人员数名。这种寺在一般城镇都有一座以上。第三类叫艾提卡清真寺(艾提卡意指节日活动广场,这类寺有些以圣人名或地名命名)。这种寺是穆斯林欢度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其它盛大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艾提卡寺的建筑规模很大,寺产比加米寺要多,教职人员也多,主持该寺的教长多为穆斯林中威望最高者。这种寺多位于穆斯林较集中的大城镇。其中心建筑宽大,建筑体正面多配有较宽大的广场。喀什艾提卡清真寺可以说是这类寺庙的典型代表。除上述三类外,另有麻扎(麻扎意指伊斯兰教徒中圣徒的陵墓)清真寺及家庭清真寺。麻扎寺是麻扎附属建筑,主要供朝拜麻扎的穆斯林做礼拜,较大的麻扎一般还设有多座麻扎寺,喀什地区的阿帕克和卓麻扎寺可为这类寺的代表。家庭清真寺一般是穆斯林富户修建的供全家及全家族使用的小型寺。

典型的清真寺一般都由主体大殿、邦克楼(召唤穆斯林礼拜的高楼,又称唤礼楼、唤醒楼)、门楼庭院、讲经堂、淋浴房、阿訇住房及其它建筑单元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维吾尔族清真寺也不例外。维吾尔族清真寺合于我国清真寺建制的一般特点,任何等级寺院的主体大殿均设有圣龛(即米哈拉布),取背西面东向,大殿方位坐西向东,殿内禁设禁供各种人物动物图像,圣龛上也不设任何偶像。较大规模的寺殿内左侧设有劝戒及念“呼图白”(宣讲或演讲)的宣讲台,整个大殿装饰较为华丽,门面偶尔也有雕绘图案、木柱刻花及彩绘藻井,立柱或门面有的还书有文体俏丽多变的阿拉伯文美术字。除去这些一般特点外,维吾尔族清真寺还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新疆有许多维族寺院、礼拜殿间数不成单数而成双数,如此布置,中轴线显然不在正中,而是偏向一方。还有许多建筑,故意做得左右不对称。由于受新疆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南疆一些地区,清真寺多用内外殿,外殿施以敞廊以供干热天做礼拜用。在吐鲁番则多用地下室做礼拜及居住处所。在北疆多雨地区常采用起脊式(坡屋瓦顶)建筑,而在南疆因风沙大雨水少多采用平顶屋式及圆拱顶式建筑。新疆维族寺院的平面布置与内地完全不同,它们一般不是院落重重曲折深邃,而是进大门迎面就是主体大殿,寺内常附设有学校等建筑,小寺则只附有阿訇居处。维族寺的邦克楼一般都取细高状,不似内地寺院那样低矮 (内地邦克楼自近现代起明显降低了高度),而且多利用寺院大门的高度,在大门两旁各建一座圆形砖砌邦克楼并与大门连为一体。维吾尔族在早期建寺时多在大门左右不远处建一座或两座邦克楼,而两座邦克楼往往故意采取左右不严格对称的形式。维吾尔族寺的圣龛不用木作而多以砖砌,制成尖券状,然后在圣龛周围施以几何类石膏花饰。在用材上,一般伊斯兰建筑多用青砖,内地寺院多用青砖木构,而新疆维族寺院多用黄褐色砖(新疆俗称红砖),少雨地区维族寺院更多地使用土木土坯结构。此外维族寺还喜用琉璃砖瓦,其色彩多为绿、蓝、花等。南疆维吾尔族寺院彩画也与别处不同,其寺内柱上常饰成褐色或蓝色、绿色等,而顶梁枋则为白色,有些寺柱枋上绘有各种花纹。一般细长枋子则分段装饰,枋子空白处常露木质本色且略加雕刻,有些枋下施以连续花纹或在转角处加红褐色变化线条。墙肩上常施有连续状红、白、绿、蓝等色花纹。天花板上常绘有各种花卉、?字及风景等,而各天花图案又不相同。

维吾尔族清真寺院的建设热潮起至公元十四世纪以后,明清时期规模达到了相当宏大的程度。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全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维吾尔族穆斯林基本上随人口不断增加,清真寺院的拥有量也不断扩大起来。根据粗略的统计,全疆现存维吾尔族清真寺大大小小总计两万余座。这些清真寺不管是起建时间、建筑规模,还是华朴程度及闻名程度都各不相同。其中喀什艾提卡清真寺、喀什奥大西克清真寺、库尔勒清真大寺、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等享誉程度最高。这里我们介绍一下艾提卡清真寺。艾提卡清真寺被称作新疆维吾尔族的第一大寺。它坐落在南疆的喀什市。相传它最早建于五百多年前,后于1524年、1788年、1804年、1835年、1874年及现代又屡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的建筑。该寺规模宏大,外观雄伟壮丽,在风格上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全寺坐西向东,整个正门门面建筑位于全寺的东南角。正门上建有高大门笼,门的南北两侧各建有一个高出门笼的邦克楼 (图三),这两个邦克楼和正大门同处一条直线上,呈非严格对称势,南边的离大门稍远,北边的离大门稍近。邦克楼顶为半圆拱式。进入门厅后有左右两条导入后院正殿的砖砌通道。在大门至正殿的道路两侧有左右两座亭状砖龛,当朝拜的信徒增多时,人们可以以此代替圣龛。全寺庭院宽大,左侧有个一大一小的蓄水池。大殿不远处有栅栏一道,将庭院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位于全寺后部 (西面)的是主体建筑正大殿,大殿面阔达三十八间,堪称世界上面阔相当大的 一个礼拜殿。大殿全部采用廊柱式的敞口厅,廊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约为1.5:1,同内地较方正的常用比例不同,廊柱结构多为平顶。为突出大殿中部,而有意建成抱厦四间深三间。这种双数开间属国内寺院建筑中较少见的。抱厦中部采用减柱造法,天花板上留出了供施五彩藻井的地方。抱厦内以砖砌内殿,面阔十间,此处供寒冷时礼拜。内殿左有廊柱式外殿十五间,右有十三间,左右呈不对称状。殿柱为八角形柱身,上部简练,下部则为一般通用的柱脚。大殿左右两侧多用绿柱,抱厦则用蓝柱。殿顶普遍用平顶式,顶棚多为白色并以楞木做成花样,有些地方还施以重点彩画。大殿外左右(南北)两厢各有房舍二十多间,为信徒、阿訇及教职人员居住之所。每间分内外两室,有的外室设窗,有的屋顶设有天窗。这些房舍都为土砖平顶式结构,门前均有外廊并配有圆拱形门笼。庭院内栽植有树木花草,与全寺建筑相映成趣。每年当穆斯林盛大节日及庆典来临之时,从南疆各地涌来数以万计的伊斯兰教信徒,人们在这里祈祷过节,其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图三 新疆喀什艾提卡清真寺邦克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