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族田产山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族田产山林分类:【中国民俗】 自古以来,各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和田产。在绍兴,宗族田产,大致可分祠堂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 祠堂田。祠堂田又称“祭祖田”,为族人所共有。这种田产,大多由族祖购置而流传下来。田产有数十亩以至数百亩。置产之目的,主要用于祭祖。田产种植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族中某家长期包种,用这种方式的为数不多;二是由族人轮流种植或出租,轮到种祠堂田的,称“值年”或“当年”,必须负担当年祭祖的一切费用。在建德,每个族里都有很多太公田,有的村庄田地总数的一半为太公田,谁家轮到种太公田谁家就负责准备祭祀用品。族里有很多规矩,如冬至分肉,学历越高的人,分得的肉越多,以奖励本族子孙上进。太公田只轮男丁,女儿没有份。 义田。是宗族中为赡养贫困族人而义捐的田产,此俗于清初盛行。义田的田亩不多,租息不多,往往入不敷出,故各族有继续义捐田产的,也有族人自动捐银的。于是,有的义田慢慢发展为义会的形式,规定每家每岁捐银三钱,择人置簿征收,然后分轻重缓急、多少不等分发给贫困者。 义学田。是宗族中为培养士人而义捐的田产。绍兴人素来重视读书,为使一些天赋聪明的贫民子弟能入学深造,由宗族中的热心人捐出田产,称为“义学田”。他们借助义学的资产,构造精舍,延聘名师,劝学考艺,培养子弟。有的宗族虽未设义学田,但往往将祠堂田的部分收入,资助读书人,或者将其中的部分田产,划归读书人的家庭耕种,待出士之后,再行收回。 太公山。即按祠堂划分的公共山。其所产之林木物产,用于本族的公共事业。所属同太公的各户每年清明前要合办太公饭,除祭祖外,还要商量有关砍伐之事。太公山不准随意砍伐,若有人偷伐被捉,下一年的太公饭就罚偷伐人出钱备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