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族聚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族聚落分类:【中国民俗】 古代,人们的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在旧时聚族而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唐代及以前,由于士族、豪族力量强大,宗族首领社会地位高,宗族的凝聚力强,当战乱和灾荒来临需要迁徙时,往往是全体宗族成员统一行动,移居到新的地点,依然聚族而居,保持宗族整体。 上海地区宋以前形成的聚落,大都是同姓同宗,因之在一个地区内杂姓较少,如奉贤县南桥镇,在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时仅有蒋姓一族。到南宋初,才增加了于、秦、谢、黄、张、赵6个姓氏。 宋南渡与明清鼎革之际,有大批士族门阀及平民百姓南渡或迁徙而来,由此形成的宗族聚落甚多。南宋建炎初,宋相王旦后人举族南渡,有太常寺少卿王迪定居鹤沙(今南汇下沙);金紫光禄大夫王镇定居张堰;王元一支迁居昆山,其后人转徙嘉定、宝山;太学生王垂裕率家族迁居青浦。宋靖康末年,参军瞿桧从康王南渡,自汴梁举族迁上海地区,定居鹤沙(今南汇下沙),这是浦东瞿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干,他们后来棋布奉贤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马山、高桥界浜和嘉定城。 宋济阳王曹彬之后裔曹邺,宋南渡时,举族从迁者有18支。曹大明一支择居华亭县上海镇范家浜,即今曹家渡。传至明永乐甲午(1414年)曹孟庄始迁浦东曹家弄(今周浦镇),数传至曹巨禄,迁南汇,子曹桂再北迁川邑二十保二十五图都台浦(今曹家沟)。自明曹巨禄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十二世孙曹函。曹氏后裔以居于顾路、曹路、龚路、孙桥等地为多。 唐姓原多定居于黄河南北。靖康之乱,唐氏族人也多扈跸南渡。有唐贵率家族自开封南下,居华亭白沙里。北宋末年,潘姓家族有从高宗南渡而进入松江、嘉定地区。今嘉定博物馆藏有《明迪功郎顺德府知府潘公墓志铭》,上记该潘氏先世“世居河南,随宋南渡,遂居之于苏之嘉定”;旧志也载华亭潘垲,元代人,被点为翰林学士,称他的先人为“汴人”,南渡经无锡迁华亭。 最早来到上海的杨姓,是宋宣和年间的杨敏求。杨敏求,关西弘农人,徽宗时任朝散大夫,为官正直,不愿结党营私,遂“十年不得迁”;后为孟皇后被废黜事,得罪了权臣蔡京。罢官后,率全家从汴梁南迁昆山崖冈,即今嘉定外冈杨甸角。这一支聚族而居,至20世纪末已历34世。 浦东歇浦路街道傅家宅,明代有傅姓率族自杭州迁来,至清初已成大族,拥有大量土地,建有数十幢老式住宅。清咸丰年间,在本宅内建造傅家天主堂,为浦东最早的天主堂之一。1927年,傅家又捐献土地,建造新天主堂。傅家宅有一条石子路,路名亦称傅家宅。在原川沙县的27个乡镇中,有10多个乡镇都是以原有聚族而居的望族或大姓的姓冠名,如江镇,旧时因江姓聚族而居成为集镇,名江家路口;蔡路乡、顾路乡、龚路乡都因旧名蔡家路口、顾家路口、龚家路口而得名。北蔡镇因南宋时有蔡姓聚族而居,一支居南,称南蔡,一支居北,称北蔡;后来北蔡聚居点发展成集镇,地名沿用至今。黄楼乡政府所在地,因旧时在此聚族而居的黄姓,建有一座高大的楼房,在楼房的南侧形成集镇,名黄家楼下,黄楼因之而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