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法

分类:【传统文化】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到了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到了商代,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系旁系之分、嫡庶之分、大宗小宗之分。宗法中的嫡庶,滥觞于对偶婚。妻分嫡妾,子分嫡庶,才有了一整套的宗法制度。商代是一夫一妻制的时代(女人只能一夫,男人可以多妻),父子关系得到了确认。在祭祀上,商王对父、祖、曾祖等直系先王的祀典与对伯叔父、伯叔祖等旁系先王的祀典相比,次数更为频繁,祭品更为丰富。祭祀时,直系先王及配偶受祭,旁系先王受祭,配偶不受祭。

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臻于完善,因而最为典型,最为严密。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宗族内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利,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如果不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的特权,不严格区分嫡庶,那么大宗、小宗便无从谈起。统治者为了保持血亲统治的纯贵族血统,规定先王去世,由嫡长子继位;如果没有嫡长子,则从嫡妻从嫁之女弟所生之子补充(当然也是纯贵族血统);如果没有这样纯贵族血统的母弟,只好从众妾所生之子中择年长者当选,年龄相同的则选择贤者,贤能相同的就由占 卜来决定。嫡长子将土地与官职分封给他的兄弟们,将一个国家变成诸个有血亲关系的兄弟小国。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至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武王继承父位后,将国家的土地、财产分15份给他的亲兄弟每人1份,40份给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周公也曾分封,分封的对象、范围是亲戚,也就是兄弟。血亲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治权力世代血亲相传。不仅王位如此,诸侯、卿、大夫、士的各级统治地位都是如此。为了使贵族血统纯而又纯,通婚也是按照严格的等级进行的。诸侯之女一定选择诸侯国公卿为夫,诸侯互为姻亲,形成婚姻关系网络。继王位者,在族内被称为宗子,分封为诸侯的,即为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又是大宗。小宗中又是嫡长子继承制,小宗除供奉本宗的父、祖、曾祖、高祖外,还要事奉大宗的父、祖、曾祖、高祖。随着小宗一代一代的发展,该供奉的祖太多了,于是根据五世亲尽的原则,规定连同本身,供奉本宗的父、祖、曾祖、高祖。一个宗族可以分裂为无数小的宗族,但大宗要永远受到尊奉。周代的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又以昭穆的次序排列:自太祖,亦即一族的始祖之后,父庙曰昭,子庙曰穆,孙之庙曰昭,曾孙之庙又曰穆,以此类推。祖先崇拜以严格的制度确定下来加以强制性地奉行。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首先,宗子有权主持祭祀。祭祀祖先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神圣的事物,大宗小宗各有所承,各有所祭,“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第二,宗子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将财产分配给同宗兄弟,与他们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 ?丧服》)。第三,宗子还有权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宗族成员有大事必禀告宗子,如受到王的赏赐,往往还要往“宗室”(大宗之庙)送铜器,用作祭祀祖先的礼器。第四,宗子对宗族成员有管教与惩罚的权力,甚至有生杀大权。大宗与小宗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依靠对在封邑、采地、禄田上劳动的农奴的剥削而存在的统治集团。这种宗法制度又与等级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互为表里。

从战国时期开始,宗法制度进入演变期。各国为争雄而变法图强,主张削弱宗族势力,趋向于废除分封制。秦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自世爵世禄之制度,而宗法始坏矣。”(汪琬《汪氏族谱序》)

秦汉以后,宗子之尊已成了历史陈迹,然而宗法引出的血缘纽带,尊卑有序、尊长特权却久盛不衰。秦汉时一些宗族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以及人丁兴旺等优势,形成强宗大族,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

这种强宗大族的进一步发展则是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的出现。门阀是门第阀阅之意,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成为高门望族,被称为“大姓”、“士族”、“世族”、“高门”等。而出身寒门的人则没有机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显身手。九品中正制虽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希望,但是豪门士族把持了选举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只重出身的择官吏原则。与门阀制度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门阀制度已不像西周春秋时的宗法制那样,将宗族内部大宗、小宗按血缘区分,而是偏重于宗族的政治、经济实力。

唐朝兴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衰落。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与重族望为特征的门阀制度密切结合的中古宗族制度同士族地主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们认为门阀制度下的宗法组织,已经失去了先圣立宗法的本意,主张重建古代的宗法组织。张载认为立宗法的本义是“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经学理窟 ? 宗法》)。立家谱,是使人们知晓统系来处的好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传。然而修家谱的目的是治国。“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并且把宗法的概念扩大到国家政权:“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将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变成了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

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中的世系关系中已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的修撰已相当发达,有大量的家谱书籍问世,但因大都未留传后世,于是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宋代欧阳修作欧氏家谱,苏轼父子作苏氏家谱。由于社会名流的倡导、统治阶级的支持,修家谱遍及社会各阶层。家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谱系名录,先分房支,然后以表格形式登载各房支下每一世次男性宗族人员的名、字、号,功名仕宦情况,婚姻、生育情况和享年、葬地。修家谱的目的是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周礼?王制》中已记载了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即天子七庙太祖、三昭、三穆,诸侯太祖、二昭、二穆,公卿太祖、一昭、一穆。秦代“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温国文正司马文集》卷七十九)士大夫不敢建宗庙,从此宗庙成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初立祠堂时,计现田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基田。由宗子主之,以给祭用(《朱子家礼》卷一,《通礼余注》)。这时,不仅封建士大夫,连平民也可以建祠堂,这对只准庶人祀祖于寝是一个解放。至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其作用是“敬宗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先祠记》,《皇朝经世文编》卷六十六)。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图417)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祠堂最能体现宋代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族规是家族的法律。族规在唐以前是一家一户家长教养子孙的仪礼与规矩。最早的家规是三国时魏人田畴为其家族制定的。汉代有郑玄的《戒子书》,晋代有王昶的《诫兄子及子默、沉、浑、深书》,北齐时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代,宗族组织普遍,家规由一家一户的家训,转变成专门约束家族成员的规章,家法、族规才成为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族规的作用也体现了它的内容:首先是强制性的尊祖,“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礼记 ? 大传》);第二是维护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分、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第三强制实行儒家伦理道德,必须尊礼奉孝。“礼者,人之大端也。得知则为君子,失之则为小人。”“凡子弟,每事一禀命于所尊,便是孝悌”(《温氏母训》)。族规中的家法轻则训斥、众责,甚至罚银、抽打,更甚者则不许入祠,消谱、出族、处死。宋明以来,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族权布满农村社会各个角落的众多的宗族,成为仅次于政权的权力体系。族权与政权互补互用,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亦称“宗法制”。包括大宗、小宗,是父系中的嫡庶制与嫡长继承制、分封世袭制相结合的产物,构成西周和东周社会制度的基础。宗含尊意,即在父系血统亲属中区分嫡庶,以确定尊卑。父之嫡妻所生子女为嫡系,父之诸妾所生子女为庶系。在嫡系中,又区分为嫡长子和别子。嫡妻(正妻)为尊,嫡系为尊,嫡长子为尊。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统,才能祭祀亡父,才能继承父遗爵位财产,从而在父权中确立起兄权,父兄在血统亲属中处于独尊的地位。西周的分封世袭制,正是以此为根据的。西周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弟则被分封为诸侯。就全国范围说,周天子永远是大宗,故国都称宗周。就分封说,大夫的嫡长系统对封邑内的士庶人也永远是大宗。因此,大夫的嫡长子与别子是构成大宗、小宗的集中表现。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为五世而迁之宗。小宗从属于大宗,在全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宝塔式的等级系统,为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树立起牢固的基础。宗法制的实质是在重本始、联族属、叙亲疏、别嫡庶掩饰下的等级制,是血缘亲属关系蜕变为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过渡形式。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分封世袭制的破坏,宗法制亦遭破坏,但其残余形式构成族权,依然是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古代社会一种根据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组织和统治社会的法则。其基本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由原始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为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商代已有雏型,至周代渐趋完备。其特点为大宗、小宗之区分。天子之位世世相传,均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大宗。天子的庶子,即别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大宗唯一,小宗无数。承继大宗之嫡长子称为宗子,为本族人所共尊,负责管理本族成员、财产。祭祀等事务。秦、汉以后,仍有此遗迹。汉、唐时代崇尚的门阀谱系,南宋以后盛行的家谱,均与此有关。

宗族或家族内部以血统远近为基础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礼制。宗法起源甚古,但到西周才形成一套完备的礼制,成为其治国齐家的根本。据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 中说,西周宗法的核心是 “立子立嫡之制”,即王位或爵位的继承法。古代贵族实行一妻多妾制,于是配偶有所谓“嫡庶” 之分,正妻为嫡,媵妾为庶; 所生之子,也就有嫡出与庶出之分。西周首先确立嫡长子为王位或爵位的法定继承人,以“父子相袭” 为基础,以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为原则。也就是说,在王位或爵位的继承中,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第一人选,而排除其他的因素。据说,商代在王位继承时经常发生“兄弟阋墙” 之争,甚至闹到 “家破人亡” 的地步。有鉴于此,西周统治者才发明了这一套继承法。在宗族或家族内部,也就有了“大宗” 与 “小宗” 之分。大宗就是嫡长子孙一系,是宗族或家族的当然继承人,即所谓 “嫡传”,其余子孙则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如周王是王族嫡长子世袭,是周族的大宗,其余子孙分封为诸侯,对周王来说是小宗; 诸侯的爵位也由其嫡长子世袭,在本国是大宗,其余子孙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又是小宗; 卿大夫的爵位也由嫡长子世袭,在本族是大宗,其余子孙为士,对卿大夫来说自然又是小宗。士和庶人的家族依次类推。显然,在西周氏族政治的特定背景下,这种家族继承法实际上也就是君位继承法,是 “宗统” 和 “君统”的结合,现代学者称为 “家国同构”。西周宗法的基本精神为后代王朝继承,成为 “家天下” 时代治国齐家的基本原则。以皇族论,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弟封为王,王位由某王嫡子继承,余子封为侯,然后依次递降。经过数代之后,皇位及王侯等爵位虽由皇族嫡长子孙代代相传,但其余子孙也就可能降为庶民,如汉景帝之子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经过十数代后,子孙竟有以贩鞋织席为生者,这就是三国时的刘备。世袭制并非中国独有,宗法也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宗法的特点在于注重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族关系网。古代有所谓 “九族” 的说法,《尚书?尧典》就说: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是以父系而论,即高祖、曾祖、祖、父、子、孙、曾孙、玄孙。还有所谓 “三族” 的说法,或指父子孙,或指父母、兄弟、妻子,或指父族、母族、妻族。古代刑法有 “灭族” 或 “族诛”,一人犯罪,或灭三族,或诛九族。这都是注重家族关系的反映。中国人的家族关系网非常宽,为区分亲疏远近,古人发明了一套非常细致复杂的称谓,如同辈有兄、弟、姊、妹,以体现长幼有序,父系称本家,母系称外家,于是长辈就有祖父、曾祖父和外祖父、外曾祖父等名称,以体现男女有别,由此可见宗法观念对传统社会的深远影响。

系古代贵族为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源于原始社会之父系家长制,演变到商朝末年,宗法关系决定了王位之继承。至西周趋于成熟。周天子是天下之共主,即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为大宗; 天子之庶子为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氏,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封邑内又是大宗; 诸侯之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也以嫡长子继承,以官职辈分为氏,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从王到士都由嫡长子世袭,称为宗子,掌本族财产、祭祀与管理。大宗在宗族成员中不仅享有统治权,而且还享有政治上的特权。依宗法血缘关系之远近亲疏确定等级之尊卑高低,形成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的政治阶梯。宗法既用于同姓贵族,也用于异姓贵族。同姓为兄弟叔伯,异姓为甥舅亲戚。其宗庙以辈分之区别,均用“昭、穆”,如: 文王之子为 “昭”,武王之子为“穆”; 成王之子也为 “昭”,康王之子也为 “穆”,以此强调贵族中之血缘关系和等级。其后漫长封建社会中,仍留宗法制遗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