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刑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用以专门警戒、惩治百官之刑罚。起源较早,《尚书?舜典》“鞭作官刑”《传》:“以作为治官事之刑”。据晚出古文《尚书?伊训》载,商代官刑,规定十分具体。商在建国之初“制官刑儆(jǐng警)于有位(意即制官刑以使在职官员警惕)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tián田),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qí奇)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此)‘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纠正),其刑墨(服墨刑)。”后世则通称官府所用之刑为官刑。 商代专门处罚官吏不端的刑法规定。商代建立之初,鉴于夏代腐败而亡的教训,遂“制官刑,儆于有位”(《尚书?伊训》)。官刑中规定“三风十愆”的罪名,从各方面约束官吏和警戒当权者。“三风”指“巫风”、“淫风”和“乱风”。“巫风”包括无节制地在宫室歌舞“二愆”;“淫风”包括货、色、游、畋“四愆”;“乱风”包括轻慢圣人之言,拒忠直之规劝,疏远年高德旺之人及亲近狂顽之徒“四愆”。以上为职官的犯罪行为。处治方法有两种,一是“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尚书?伊训》)。二是放逐,伊尹放太甲于桐,就是执行官刑的规定。可见,官刑上及君主,下及卿士诸侯,凡有三风十愆罪行者,均受惩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