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府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府菜分类:【传统文化】 指历代王朝的许多高官讲究饮食、重金网罗名厨为其服务、创造的别有特色的名菜名点。由于厨师手艺高超,制作精细,富有特色,又由于官府互相宴请交流,博采众长,还有名人的品味、总结、宣传,形成了有独特风味的官府菜。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制作奇巧,争相斗艳,是官府菜的基本特点。汉郭况的官府有“琼厨金穴”之称,晋石崇有“咄嗟即办”之品,唐段文昌第中庖所为“炼珍堂”,宋张俊官邸一日可办200余种馔肴的筵席,这些官府的菜肴都曾闻名于当时。而孔府菜、谭家菜是官府菜的代表。孔府菜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它具有一套王公官府气派、圣人之家风度和礼仪等级、完善的饮食格局和系列菜谱。孔府菜取料广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野菜,均可作为原料;烹调精细,讲究盛器,技法全面,使菜肴形象完美,按席配套,既雅致端庄又富丽堂皇;菜名寓意深远,多含诗意或赞颂祝语,如“阳关三叠”、“白玉无瑕”、“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均古朴典雅;宴席菜礼仪庄重,等级分明,如用来接待皇帝和品级很高的当朝官员,上菜196道,以驼蹄、熊掌、鹿筋、燕窝、鱼翅等山珍海味制成名馔佳肴。现北京琉璃厂的“孔膳堂”饭庄专营孔府菜,受到中外美食家的注视。清末封建官僚谭宗浚家庭的谭家菜,融南北风味为一体,精益求精,独创一派。谭家菜调味讲究原汁本味,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易于消化;烹调方法多用烧、爆、烩、焖、蒸、扒、煎、烤,并以制作海味菜最擅长,其中燕窝、鱼翅的烹制最有名。作为北京清末的官府家庭菜,谭家菜现保留在北京饭店。据笔记野史记载,历代官府菜达上千种馔肴,如随园菜等今已挖掘研制,供各国旅游者和专家品尝。 又称“官僚士大夫菜”。规格上,官府菜不得超过宫廷菜,但又高于庶民菜,享用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富豪。比如东坡肉、云林鹅、孔府菜、随园菜等都是著名的官府菜。北京官府菜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选料讲究,烹制精细。比如袁世凯爱吃填鸭,为使填鸭更富营养、味美,便以鹿茸与高粱调和后饲鸭。 官府菜注重进餐时的家庭气氛,没有宫廷用膳那么多使人拘谨的礼仪,也不像在饭庄吃饭受到邻桌的干扰,更接近于普通人家的进餐氛围,无拘无束。官府菜的食用者总把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来享受,崇尚真味,把品尝美味当做一种艺术鉴赏,所以被称为“美食家”。 美食美器,相得益彰。精美的餐具对菜肴起着衬托的作用。官府中往往会有全套的精美餐具,银器、瓷器俱全,许多餐具造型奇特古雅,非常美观。甚至还有一些餐具专是为盛装某一种菜而设计制作的。 菜以人名,肴以人传。官府菜的许多菜肴以发明或偏爱此肴的文人士大夫的名号(或姓氏,或官称)命名,菜借人名,迅速流传。比如“吴片鱼”以吴均舍之姓命名,广和居的“江豆腐”因是江韵涛太守所授,故名。“韩肘”为韩心畲侍郎所授,“陶菜”为陶凫芗侍郎所授,“胡鱼”为胡石青侍郎所授,“曾鱼”为曾国藩所授等等。 历史沧桑,王朝更替,一座座官僚府邸荣衰转换,官府菜真正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比如清末举人黄敬临善治的“姑姑筵”,现在已经无人能做。 谭家菜。是北京著名的官府菜,为清朝官吏谭宗浚的家厨所创制。谭家尤其擅烹鱼翅、鱼肚等名贵菜肴,制作时选料极为讲究,烹制极为精细,讲究原汁本味。谭家历代主人都是北京有名的美食家,他们对美食的鉴赏力使得谭家菜肴越来越精。谭家还有许多特制的餐具,用于盛装特制的菜肴,比如装鱼翅的盘子,盘边略低,中间凸起,这样,名贵的鱼翅就突出起来,显得尤为高贵。谭家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对外售艺,谭家菜成了商品,也因此广为人知。 潘式清蒸鱼。简称“潘鱼”。清末著名文人潘祖荫所创。本来是潘府菜,清末,广和居饭庄名厨荟萃,在北京城里很有名气,潘祖荫也常去用餐。于是,他教给厨师一种制鱼的方法:将洗净的鲤鱼入开水烫一下,用手将鱼折成两段,加入调料、配料上屉蒸熟即可。此菜既不用刀,也不用油,纯粹清蒸,蒸好后原汁原味,鲜嫩可口,肉香汤美。潘府上的这道菜就这样通过广和居流传到社会上来,并被命名为“潘氏清蒸鱼”。 伊府面。是清代乾隆进士伊秉绶的家厨所创,色泽黄润,清爽筋道,无论是做汤还是炒制,均为官府菜中的上品。 醋椒活鱼。广泛流传于京津菜馆,以鱼肉鲜嫩、汤味浓郁、酸辣香润而得名。食之既滋润又解酒。本来也是官府菜,后传入民间。 宫保鸡丁。清末官吏丁宝桢的家厨创制,因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加封“太子太保”衔,因此命名为“宫保鸡丁”。宫保鸡丁在选料上,必须选择当年长成的小公鸡的胸脯肉,烹制时要急火速就,不可欠火也不可过火,鸡脯丁炒散后放入调好的芡汁,再加入用盐炒过的花生米,颠翻数下即成。现在的北京,几乎是餐馆就会有宫保鸡丁这道菜,至于味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