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服分类:【中国民俗】 清代吉林境内满族官员按朝制穿戴官服与顶戴花翎。 官服分蟒袍、补服、常服几类,和帽、靴、鞋相配成套。蟒袍,又称“花衣”、“花袍”,三品官阶以上绣九蟒四瓜图案,四品以下绣八蟒,七品以下绣五蟒,袍下摆绣云水图案,天蓝为正色。皇族子弟四开衩,其他两开衩。补服俗称“补子”,是品级大小的标记,缝在外褂前后心上,上端在前第二、三纽扣之间。有龙形圆补、四团补、二团补、正蟒方补、方补等多种,上绣仙鹤、锦鸡、孔雀、麒麟、狮子等图案,为官逢上朝理政时穿。外褂两旁开衩,便于骑射。女官服分袍、褂、氅、衬四种。蟒袍与男式相同,外褂与蟒袍齐、褂服图案与男官服相同。氅衣其长掩足,只露高跟鞋底,胯有开衩,双挽广袖,白质绣花,单、夹、皮、棉皆有。青年女子常喜大红,中年妇女多用藕荷色。辈分高者用深色,老年与寡妇用宝蓝色。 顶戴花翎是清代表示官秩的独特标志。顶戴俗称“顶子”,是自皇帝至各级官员帽顶的镶嵌物,多用各色宝石与素金,表示品秩。花翎是指带“日晕”的孔雀翎,蓝翎指的羽毛,将花翎与蓝翎的羽毛扎在一起插在帽顶翎管之中,与顶子相连,故连称“顶戴花翎”。花翎还常是朝廷给予特殊荣誉的标志,这种饰俗是女真人佩石插翎古习的遗风。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传统服饰还保留了相当一个时期,后逐渐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虽然各民族服饰风俗共性的东西增加,但民族之间差异仍然存在。如满族中老年男子喜穿青、蓝色的服装,保留着穿套裤、扎裤腿、着白袜、穿坎肩的传统装饰。中年妇女喜穿带大襟的衣服,有的头上扎有红头绳,表现其爽朗的民族性格。不少农村满族老年妇女还保留绾髻盘顶的习俗。至80年代,在续谱祭祖等民族庆祝活动中,不少满族男子身穿长袍马褂,妇女穿起旗袍,姑娘们梳起漂亮的两把头,祝贺志喜。山区满族放鹰捕猎时,仍穿皮袄、皮套裤,足登暖和的忑砺。一般满族人家仍保留着忌戴狗皮帽子之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