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名与虚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定名与虚位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思想家韩愈的两大重要哲学概念。他认为,讲“道”和“德”不能离开“仁”和“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可见“仁”和“义”是有确定内容的: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因此,“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道德的意义比较广泛,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有凶恶之德和吉善之德。所以,“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所谓“定名”,即确定的名称,指儒家的仁义,有千古不可改之内容,是善的;所谓“虚位”即空虚的位置,谓各家各派都可据以立论的抽象范畴,随时随地而可变换,无固定的善恶。“定名”与“虚位”,使韩愈分界了儒、释、道三家对“道”的意蕴,界定了以封建道德法则为中心的儒家之道。按照上述观点,仁义与道德之间,就是实与虚,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不能分离。他说:“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他指出,佛、老之错就在于抛弃“仁”和“义”讲“道”和“德”,从而把“清净寂灭”看成是“道”和“德”的内容,结果走上了离家弃国毁灭伦理纲常的道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