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定窑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县古代属定州,因名。定州为唐末及五代义武节度使驻地,乃此地区之政治中心,亦曲阳瓷器之集散地。定窑始烧于唐代,至宋代而大盛,金代继之,终于元代。宋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亦有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品种。刻花为宋代早期瓷器主要装饰方法;印花始于北宋中期,而成熟于后期。印花定窑器工整素雅,确为陶瓷艺术中珍品。大约在北宋中期,曲阳定窑首创覆烧工艺,可以提高产量,因而得到普遍推广。北宋晚期,定窑曾为宫廷烧制用器。 主要生产地在河北省曲阳县,古代属定州,故名。是继邢窑之后,北方生产白瓷最大的一个瓷窑体系。主要窑场是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窑场分布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定瓷工艺水平很高,瓷土品位高,胎料加工极细,经过良好的筛选、捏练和陈腐,加之原料中含有极好的瘠性成份,所以定窑瓷胎,洁白细腻,成型稳定性极好。白釉有的纯白如牛乳,或略泛红色,往往有竹丝细刷纹。由于有较高量的氧化铝和氧化钛在原料当中,釉色有象牙白的质感。器物背面,釉层在焙烧时流动,凝聚成条状,有如泪痕。这是定窑白瓷的一个明显特点。瓷窑除烧白瓷以外,还烧绿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由于制作工艺水平很高,色调柔和,典雅美观,艺术价值很高。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也为满足皇室、社会上层作扣金边、银边和铜边装饰的方便,发明了覆烧工艺。利用支圈垫烧以节省匣钵原料、窑室空间、烧瓷燃料,用此法烧成的精美作品,口沿无釉,成为芒口瓷器。容易扣上金边,银边和铜边,使本来就很华美的瓷器更加庄重富丽。不仅造型精巧而且广泛采用划花、刻花、印花、捏塑等工艺来装饰瓷器。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莲瓣、萱草、蔓草、鸳鸯、双鸭、双鹅、水波双鱼、三鱼、四鱼等,画面简洁,线条刚劲有力。晚期流行印花,花纹内容多系宋锦上的团花图案。定窑还在黑釉、酱釉上使用金彩作出盛开的牡丹或蔓草,富丽堂皇。定窑瓷器是面向民间的日常用瓷,宋墓和宋代文化遗址出土很多。大量销往海外,在外国古文化遗址中也多有发现。 宋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宋时属定州,故名。唐代始烧白釉瓷器,历五代至宋臻于极盛。宋代以烧白瓷为主,胎质细薄坚致,釉色白润如粉,史称“粉定”或“白定”。器物以碗、盘、杯、盒为多,瓶、壶较少。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秀丽,而始于北宋中期的印花装饰尤享有盛誉,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具代表性。其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此外尚有婴戏纹等。花卉纹中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萱草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轻枝、折枝等方法,于主花四周绕以各种花卉,讲求对称。禽鸟纹有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等,多与花卉组合。婴戏纹中以婴戏三果纹较独特,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婴姿态各异,双手均拽树枝,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为其它瓷窑所未见。其纹饰多布置在碗、盘之类里部,图案组织严谨,线条清晰规整,花纹还往往凸起有一定厚度,既于繁茂中有厚润感觉,又能产生微妙的光度深浅变化,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刻模和脱模水平。原为民窑,北宋后期曾一度专烧宫廷用瓷,印花题材则以龙纹为主,器物底款刻“尚食局”、“尚药局”及“禁苑”、“奉华”、“慈福”、“德寿”等字铭,此类瓷器今多有传世,窑址出土亦有大量龙纹瓷碎片,纹饰皆精巧细腻,制作技艺相当成熟。除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品种,即文献称为“黑定”、“紫定”者,胎质均为白胎,黑定色黑如漆,光可鉴人;紫定如芝麻酱色,釉层匀净。建国后于窑址陆续出土有绿釉瓷片及完整器物,装饰有刻花龙纹、萱草纹等,具有典型宋代定窑作风,故确认其并烧“绿定”品种。存世定窑瓷器中,还有少量金彩描花碗、盘及以红彩写“长寿酒”的小杯,为宋代釉上彩品种的早期器物。约在北宋中期,首创装烧瓷器的“覆烧”工艺,将碗、盘类器皿反装层迭,中用垫圈隔开,提高了一次烧窑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后为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吸收采用,得到普遍推广。所烧白瓷在北宋为全国之冠,装饰技艺和风格对各地瓷窑产生很大影响,仿烧者有山西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及安徽宿州窑、泗州窑等,形成一大窑系。金代仍盛烧白瓷,至元代渐趋衰落。参见“紫定”、“绿定”、“金花定碗”。 定窑位于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一带。该县唐、宋时属定州管辖,所以被称为定窑。 定窑在北宋时期与官窑、哥窑、汝窑、均窑并列为五大名窑之一,以生产优质白瓷著称于世。定瓷窑址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在涧磁村北一带,至今,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堆积仍然很多,有13处高大堆积,最高堆积达15米。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来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 晚唐定窑白瓷与宋代定窑白瓷相比,瓷胎显粗,釉色也不如宋代的洁白。到五代时,定窑生产水平较晚唐时有了提高,白瓷比重显著增大,器物造型渐趋多样化,出现了题材简单,线条冼练的划花、剔花纹饰,还有圈底满釉、口沿露胎的覆烧器物。这个时期的定窑,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北宋。这时的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器物造型和装饰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在北宋地层出土的刻有“尚食局”款的龙凤盘十分珍贵,它说明在北宋初年定窑已经为宫廷烧制瓷器。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其他品种,如绿釉的称绿定,黑釉的称黑定,芝麻酱色釉的称紫定等。 北宋定瓷有碗、盘、盆、罐、瓶、炉、器座以及玩具等。白瓷的胎质洁白、细腻、坚硬,而且比较薄,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丰富多采,手法多种多样。刻花和划花以各种萱草、牡丹、莲荷、双鱼、水禽的题材为多。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作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印花以各种变形的缠枝牡丹图案最多,还有莲、梅、石榴、菊花、犀牛望月、海水双鲤、莲荷游鸭、婴儿戏花、龙、凤等等。 北宋定窑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生产的瓷器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南北仿造者众多,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土定、新定、南定、北定和粉定等。北定就是北宋定窑生产的瓷器。在金、元时继续生产。定窑的制造技术,对于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瓷为宋代至精之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