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定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定陵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十三陵中天寿山西侧,为明神宗朱翊钧及皇后的陵寝,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万历十八年。定陵选址十分考究,是神宗趁祭陵之机,带文武百官、术士在天寿山察看后亲自选定的陵址,并制定建陵规制。工程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3万人,耗费白银800万两。定陵的建筑和其他陵寝的结构布局相似,分三进院落,主要有陵门、?恩门、?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建筑。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陵前或侧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署、神宫监等附属建筑。定陵建筑经过清兵入关之初和民国年间的几次破坏,除石桥、明楼、宝城、地宫保存完好外,其他建筑仅存遗址。现存明楼高21.32米,坐落在方城之上,黄色琉璃瓦,歇山重檐顶,为砖石仿木结构,所以在大火中得以幸免被焚,也是整个十三座陵寝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楼内有灵位碑,上刻“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1956年国家文物考古部门对定陵宝城下地宫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地下宫殿之迷,地宫距墓顶深27米,长87.34米,宽47.28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全部为石结构,拱券式无梁建筑,前殿和中殿有长方形甬道,中殿与左、右配殿间有晶莹洁白的汉白玉石门相隔,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中殿为陈设祭祀供品的殿堂;后殿最大,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有棺床、棺椁及大量随葬器物。整个地宫出土有文物达3,000件,其中以丝织、金、银、玉、瓷器为主,均为皇室之物,无论是构图、制作或用料都是独特的,代表了明代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也是研究明代宫廷生活和工艺制品的珍贵实物资料。

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在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13公里。李显为高宗第七子,公元683年,高宗死后即位,未及两月,被生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公元705年,武则天年高多病,李显又恢复帝位,但不到5年。又被他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葬于定陵。此陵由3个墨青石岩山峰联系而成。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为多层台地,陵墓为最高点,周约10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陵前石刻已无存。陪葬者有王妃赵氏、公主宜成、长宁、咸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同皎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的组成部分。位于十三陵景区西部。系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二后的陵墓。万历十八年(1590)建成。地面原有陵门、?恩门、?恩殿、明楼及宝城等建筑,今除明楼、宝城外,其它建筑均已毁坏。其地宫已于1956年发掘并开放,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地宫,也是我国正式开放的第一座帝王陵寝。由前、中、后、左、右5个殿堂组成,前、中、后三殿间各有一道石门,左、右殿与中殿相通,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全为拱券石结构。前、左、右三殿为空殿,中殿设三具汉白玉宝座,座前各置黄色琉璃五供及青花大瓷缸(长明灯)。后殿最大,长30余米,宽9米,高9.5米,地面以磨光花斑石铺砌。正中棺床上放置明神宗及其两个皇后的棺椁及随葬品。出土文物中有金冠、凤冠、丝织品、服装及金、玉、瓷器等文物3千余件。

位于宫里乡狮子窝村北的凤凰山上,为唐中宗李显的陵墓。李显为高宗第七子,即帝位不久,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又于武后晚年复帝位,仅五年便被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景龙四年(710)葬此。陵区由东西相连的三座青黑色山峰组成,陵址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陵墓在中峰山腰间。陪葬者有王妃赵氏,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同皎等。今地面建筑唯存四门,石刻仅南门石狮一只、石人一对较为完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