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带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宝带桥分类:【传统文化】 在苏州市。是中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拱桥。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相传苏州刺史王仲舒捐束身宝带以筹建桥费用,加上此桥形若长带,故名宝带桥。以后屡次重建,现存建筑大部分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宝带桥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而古澹台湖既是太湖洪水的分流处,又是通往吴淞口的重要水口,在此建桥宜大忌小,因此设计者舍连体墩而建连拱桥,不仅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洪水可以畅通无阻。并且,采用“单向推力墩”将桥北端起的第27号桥墩建成由两个并立的桥墩组成的刚性墩,避免了木质柔性墩连孔桥一孔受力波及全桥的弊病。桥由53个半圆形券式拱桥孔组成,两端拱脚之间相距约249.8米,北端引道长约43.6米。桥面宽4.1米;桥孔跨径一般在3.9米左右,唯北首有三孔跨径大至7.5米和6米。桥堍呈喇叭形,两端原各有石狮一对,现仅存北端一对;北端尚有石塔和碑亭各一座,塔高约3米。 位于市南长桥乡运河边,横跨玳玳河。传为唐元和十一年(816)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资创建,故名。屡次重建,现存构件多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遗物。为青石砌纤道桥,全长316.8米,宽4.1米,桥堍呈喇叭状,计五十三孔,均半圆形券式?。各孔跨度在4米左右,唯位于航道上的三孔跨度、净空加大,中间为6.95米,两侧各6米,可通大船,又可泄诸湖入海之水。全桥远看似玉带,匀健秀美。桥北端今存石狮一对,碑亭一座,亭内有清中丞张树声所书碑记,及八角五级石塔,与二十七、二十八孔间桥墩上的一座石塔相同。据说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夜间有“串月”奇观,即53个桥孔,每孔都有一个月影成一串明月,颇为奇妙。是江苏省境目前保存最长且完好的一座石拱桥,为中国十大古桥之一。 又名长桥,位于江苏苏州市东南,运河、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建于唐元和元年(806)。因玳玳河连通运河,所以宝带桥为航运关口,在交通上十分重要。桥全长316.8米,宽4.1米。建筑方式为多孔薄墩联拱,具有我国东南地区独特的地方色彩。因唐代刺史王伴舒把所用宝带卖了以助工费而得名宝带桥。上下桥两端各有石狮一对。桥北端2米外,有石塔一座,高约3米。桥北有一座碑亭,内有清代张树声的碑记。石拱桥用花岗岩砌筑,现存石桥大部分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的遗物。全桥由53个半圆卷式拱的桥孔组成,除14孔到16孔外,每孔跨径为4米左右,第14、16孔跨径6米,第15孔跨径最大,为6.95米。所以桥面逐渐升高,第13孔至17孔间,桥面逶迤成弓形。桥头为喇叭形,桥端宽6.1米。由于是联拱,一孔塌毁就会波及其余,所以当时工匠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宝带桥从北端起第27墩由两个墩并立成为单向推力墩,以增加桥的刚性。清咸丰十三年(1860)李鸿章勾结英国人戈登攻打太平军,为了通行火轮船,曾拆掉宝带桥一个大孔,使北部26拱洞突然倒塌,而在单向推力墩以南的26孔却安然无恙。抗日战争期间,宝带桥最南6孔被日寇炸塌,也未引起连锁反应。宝带桥十分雄壮,中外许多诗人为它歌颂,如王宠诗曰:“春水桃花色,星桥宝带名,鲸香山岛动,虹卧五湖平”。一百多年前英国使臣马夏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写道:“……已而又过三小湖,及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环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宝带桥是江苏省现存最长而又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也是全国著名的长桥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