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用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用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20世纪初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各国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要求发展经济的务实精神和进取精神,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注重经验、事实、功效,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世界观,因此又被称作“美国精神”。创始人是皮尔士,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詹姆士、杜威、米德、席勒、刘易斯、胡克、莫里斯、奎因等。 1871年到1874年间,皮尔士在哈佛大学同詹姆士等人一起组织了一个“形而上学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成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皮尔士把他在俱乐部中做的学术报告整理成“信念的确立”和“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两篇文章发表,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奠定了理论基础。皮尔士强调对观念和命题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确立信念是为了采取行动,观念的意义在于行动的效果,他后来把自己的观点改称为实效主义(pragmaticism)。詹姆士与皮尔士不同,他转而考察观念和命题的用途和作业性能,并主张彻底的经验主义。对经验的强调成为实用主义的理论核心,经验成了最真实的存在,成为一切知识的源泉和界限。概念只要能顺利地转移经验,完满地联结事物并在人的行动中有用,就是真的。所以衡量真理的准绳就是功利与效用。 杜威继承了皮尔士与詹姆士的基本思想,提出工具主义和实验主义,把认识看作应付环境的工具,用实际功效来衡量概念、理论的价值。他也强调经验,认为经验主要指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有感性的性质,而且具备一定的理性成分。杜威的实用主义又被称为经验自然主义。胡克发挥了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并运用这些观点在社会历史问题上歪曲马克思主义。米德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灵意识同世界和社会的关系,他的思想被称作社会行为主义。英国的席勒更为强调个人的作用,断言世界就是经验,人是世界的创造者,他称自己的理论是人本主义。二次大战前,刘易斯、莫里斯、奎因等著名数理逻辑学家也加入了美国的实用主义行列,使实用主义蒙上了逻辑主义色彩。刘易斯着重阐述了康德的先验范畴的工具作用,形成概念论的实用主义。莫里斯以皮尔士的观点研究指号学,探讨行动中出现的符号的起源、应用及效果,形成具有逻辑实证主义倾向的科学经验主义。奎因则用分析哲学的原则把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结合成逻辑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思潮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20年代,它在欧洲和旧中国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30年代以后逐渐在学术上趋于衰落,由分析哲学取而代之;但是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仍然渗透于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成为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思维与生活准则。近年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又有回升之势。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