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证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证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创始人是孔德,其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密尔、斯宾塞,法国的利特雷、泰纳、勒南等。实证主义这一概念是1830年首先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的,他希望通过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新的实证思想体系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观点被孔德系统化而形成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广义的实证主义包括孔德以后这一思潮的延伸和演化,如实证主义的第二代马赫主义、第三代逻辑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以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感官观察到的事实是科学的最终凭据,科学就是对经验和现象的描述;要求探究事物本质和终极原因的形而上学是应该予以摒弃的。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实证的含义即“实在”、“精确”、“有用”、“相对”,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精神这一类绝对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实在、有用的东西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十分重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要求揭示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认为哲学应该是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宗教的统一整体,并且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应该由实证理论贯通。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社会政治问题都很关心,他们认为对社会的研究是真正进入实证阶段的科学,哲学的目的是改造社会。孔德不仅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而且是社会学的开山祖。实证主义者们的社会学研究尽管表现出启蒙思想以来的进步倾向,但并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 19世纪末,物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突破性进展,动摇了实证主义的根基。孔德等老实证主义者所极力回避的科学的经验基础和逻辑基础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第一代实证主义衰落了,继之而起的是改换了形式的第二、第三代实证主义,它们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