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践哲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践哲学分类:【文化精萃】 在1929~1935年间,作为意大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关押的艰苦条件下,写下了《狱中札记》。由于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作者只能靠非凡的记忆力来写作;为了逃避监狱的检查,他常常用实践哲学这一概念来表示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形式问题,而且它本身也表明了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实践哲学的由来。它主要是在19世纪前半期综合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政治著作与实践为代表的文化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是现代文化思潮的源泉;它也受到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双重修正,特别是布哈林把马克思主义曲解为永恒和绝对真理的教条主义体系;葛兰西认为,唯心主义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和规律性,旧唯物主义则与人相分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的基础应该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须以历史必然性为前提,这才是实践哲学的主题。实践哲学是既避免了唯我论,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的伟大哲学。基本特征是:用批判的行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在克罗齐那里是一种空洞的概念辩证法,在布哈林那里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内涵相分离的唯物辩证法,都是错误的;葛兰西还反对卢卡奇否认自然辩证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看法,主张把自然辩证法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辩证法;实践哲学具有的批判性使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引导和培养了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识和文化批判能力;它由于致力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因此尤其重视哲学和政治的联系;认为卡塔尔希斯(净化)是全部实践哲学的出发点,其目的是想表明实践哲学并不单纯地停留在经济斗争上,而是更重视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以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其真正的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