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审美之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审美之维

分类:【文化精萃】

又译《审美向度》是马尔库塞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1978年波士顿灯塔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马尔库塞的美学论著集,收录了马尔库塞晚年,主要是60年代和70年代的重要论文,包括:(1)文化的肯定性质(1937)。 (2)审美层面(1966)。 (3)对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的反升华(1968)。 (4)解放的巨变(1968)。(5)论新感性(1969)。(6)自然与革命(1973)。(7)艺术与革命(1973)。 (8)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1972)。 (9)审美之维-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1978)。美学思想是马尔库塞晚年著作的主旋律,他的美学思想是寻求人的现实解放的广义政治学,是他对资本主义及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就是要批判它在经济、政治、科学、工艺、哲学、日常思维方面的单面性,恢复潜藏在艺术中的创造性、否定性、可能性、超越性,在人性中恢复理性、自由、美、生活的欢乐等这些感受和感受方式。而艺术-审美的批判则是达到这一变革的关键。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指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正是忽视了艺术-审美这个重要的维度及其意义:一是忽视人的作用;二是忽视了艺术的批判和否定作用。在马尔库塞看来,不解放人的自然(感官与原始冲动),就不可能解放外在的自然(社会);反而会得出简单、机械的经济基础决定艺术(外在自然决定内在自然),阶级属性决定艺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等一系列美学结论。这样,就容易否定主体性、艺术自律,否定艺术的批判精神。实质上,这就丧失了心理-文化-意识形态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尔库塞在这部书中向人们指出的是人的本能解放这个“乌托邦”构想。在马尔库塞看来,乌托邦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对人的解放、自由的全新构想,是人的观念变革的先导。它虽然在科学和技术的意义上不可接受,但作为人的意识的可能性却永远存在,成为人性解放的一种鼓舞。而艺术-审美之维所展示的正是鼓励人们变革现实的乌托邦。作为马尔库塞的最后一部著作, 《审美之维》的诞生,实质上是他总结左派激进运动衰落的实践,重新在理论上对人的解放的强调。他的这部著作,经历了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正、反、合后,又回到早期理论构想的主调。爱欲的合理性仍是他批判现实和构建理想社会的指导原则。不过爱欲的实现,不再依附于政治运动的兴衰,而是找到了艺术这个崭新的、升华了的避难所。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与社会规范和体制保持不妥协的批判距离。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同质性社会,艺术反映着社会价值并且吹捧社会体制。所以,他更着力于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艺术在社会冲突对抗中,表现出的预示个体的完满和自由得以实现的审美因素。

这是马尔库塞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首次见诸于1978年他写的《审美之维-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的论文中。在论文中马尔库塞并没有明确给出审美之维的基本内涵。从文章的论述过程中可以较为清楚的把握这一概念。所谓审美之维是指“真正”的艺术中存在的普遍真理,即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颠覆性的本性。它是艺术跨越时空所共同具有的超历史性实质。审美之维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对艺术与物质基础、与社会阶级之间固定的关系而提出的。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主义将艺术看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变革而逐渐变革,艺术只有与上升的社会阶级相结合才是革命的进步的。马尔库塞将这一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颠倒,认为艺术才是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因为任何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内在的革命性,同时,“真正”的艺术也要以革命性来界定自身。艺术的革命性在马尔库塞看来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艺术风格与技巧的根本性变化,另一种则是艺术品借助审美形式的变换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不自由与反抗的力量,去挣脱僵化了的社会现实,打开解放的广阔视野。从这一意义上看真正的艺术品都是革命的,都是具有颠覆性的,但这种颠覆的潜质在表现时必然具有各种差异,这些由它们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以及统治阶级的组成与职能的根本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其共同的超历史性、它所内在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的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在于:让世界像它在艺术作品中那样真正地表现出来。艺术的这一革命性是指艺术能打破现存现实的垄断性,它能由此确定什么东西是实在的。艺术对现实的控诉依赖于审美形式。所谓审美形式,马尔库塞有明确的定义,它是指把一种给定的内容(即显示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形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具有的结果。艺术只有具有了审美形式才成为摆脱现实的力量,并获得它本己的意味和真理。马尔库塞将艺术的这种革命性的审美之维看做是超历史的、普遍的。马尔库塞在分析马克思理论时认为马克思对物质基础的强调是对主体性的一种消解,即在社会革命中否认理性主体的意义与作用。而马尔库塞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将社会革命的目的由解放人类转向了解放个体的主体性。然而解放主体性完成于个体的内在历史中(即个人本身的历史中),在个体的内在历史中特别是在非物质的层面上,马尔库塞认为是不存在阶级性的差别,人具有了抽象的、普遍的统一。正是这一内在统一的主体性为审美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即审美之维找到了理论的根基。马尔库塞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并不因为它是工人阶级写的就一定具有革命性,只要艺术关注它自身的问题,并把内容转化为形式就富有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艺术的政治职能-它的革命性也仅仅在于审美之中。马尔库塞对审美之维的论述充分地暴露了他对马克思主义过于僵化的理解以及完全颠倒的修正。他看不到马克思理论中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认识不到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变革的真正的物质根基,将马克思现实的革命途径转化为软弱无力的审美革命,最终使自己的理论滑向乌托邦式的理论假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