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人的道德规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人的道德规范分类:【中国民俗】 客家人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世代相传,一般都写在族谱、家谱里,作为家训流传。 梅州黄氏族谱―――《江夏渊源》,是根据距今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的旧族谱修订的。谱中“最要家训”有15条:“(1)敦孝悌;(2)睦宗族;(3)和乡邻;(4)明礼让;(5)务本业;(6)端士品;(7)隆师道;(8)修坟墓;(9)戒犯讳;(10)戒争讼;(11)戒非为;(12)戒犯上;(13)戒异端;(14)畏法律;(15)戒轻谱。”每一条下,都有解说。按照其精神,可以做以下归纳。 爱国爱家族谱核心是忠孝二字,对国家要忠,对家族要孝悌,要团结亲爱。客家人有句俗话:“人生百行,孝悌为先。”故在“敦孝悌”条下云:“孝悌为百行之道,凡为人子,为人弟者,当尽孝悌之诞,不可忍灭天性,兹惟望吾族子孙,宜敦孝悌于一家。”在“睦宗族”条下云:“宗族为万年所同,虽支分派别,则源同一脉,不可相视为秦越,兹惟吾族,务宜敦一本之谊,共成亲亲之道。”国家是由各个家族组成的,爱国必须爱宗族,而宗族能否团结,就在于能否尽孝悌之道。忠的基础在于孝,所以“孝悌”被列为“百行之首”。爱国的核心是忠君,忠于君所执掌的朝廷―――中央政权。“戒犯上”、“戒异端”、“畏法律”都是为此服务的。如“戒异端”云:“异端乃非圣人之道,所作乃无父母君之事也,愿吾族宗盟,若闻邪术妖言,宜必远之勿近,致其害累矣。”“畏法律”云:“法律者,朝廷之律例也,凡人若犯王法之章,不怕你心如钢如铁,到其间自必有熔化之刑矣,宜必畏之免之。”爱国就要维护国家(朝廷)利益,不可犯王法。实际上是以“三纲”、“五常”为统帅。客家人的忠君爱国爱宗族的观念特别强烈,是有其客观历史原因的。皆因客家先民因国亡家散而被迫流移转徙,历尽苦难,对国家兴亡与家族兴衰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 敦睦邻里客家人为什么要将这一条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呢?也是由于客家人本身的特殊境遇造成的。他们在长期、不断地迁徙中体会到,每迁徙一处都是人生地不熟,要在新的地方立足谋生,必须依靠乡邻的同情与支持,否则便不能长久生存发展下去。“和乡邻”条云:“乡邻为同井之居,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切不可相残相斗,务宜视异姓如同骨肉之亲。”这首先是必须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明礼让”、“戒争讼”是为此服务的。要团结乡邻,必须懂得礼让于人;要团结好,必须注意“戒争讼”,以避免和减少是非。“明礼让”云:“礼让为持己处世之道,非徒拜跪坐揖之文,必须亢戾不荫,骄泰不作,庶成谦逊之风。”“戒争讼”云:“争讼非立身之道,凡争必有失,讼其逢凶,宜以忍让,处之为尚,勿致有断情绝义之路,倾家荡产之悔。”对于寄足于他乡的“客人”来说,“和乡邻”确系非常重要的。故客家人世代相传至今,仍然非常注意与乡邻间的团结。 务本业、勤开拓这是客家人的传统家风,传统精神。其“务本业”条云:“士农工商,各有其业。古人云:业精于勤,毋荒于嬉。惟务其业者,乃得自食其力。可见自食其力者,敢不专其事乎。”客家人“务本业”的观念很强。并能勤奋开拓,艰苦谋生,所以适应性较强,并随处立足安家。古时不断流徙是如此,后来漂洋过海、侨居五洲还是如此。客家中的富强者,绝大多数都是靠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 尊师重道客家人许多是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之后。尊儒敬孔、尊师重道是其传统思想。“隆师道”云:“师道为教化之本,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若不尊崇,不惟教化不行,而且有亵渎之嫌,何得漫言传道。”这里讲得很明白,道者教化也,教育也。故客家人历代重文教。客家聚居中心梅州,自宋以来,即文教昌明,成为“文化之乡”。要“隆师道”,则必须“端士品”,其条云:“士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贵其实也,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若使偷闲,不惟上达无由,且士类有玷。”可见“隆师道”与“端士品”是相辅相成的。客家人历代读书者多,并且人才辈出。 敬祖重谱汉族人在汉代之后,开始重视谱牒,先由官家,后及民间百姓。客家人由于被迫流徙,亲人分散,随处为家,因此尊祖观念特别浓厚。每迁一处,都必将先人遗骸挖出,用“金罂”(陶罐)装好,随身迁徙,到新居地时再安葬,这就是“背骨骸”、“二次葬”风俗的由来。“修坟墓”条云:“坟墓所以藏先人之魂骸,每年宜诣坟祭扫,剪其荆榛,专其泥秽,以妥祖灵,切勿挖掘抛露,致使祖宗之怨恫。”故客家人重修祖坟,建祠堂,春秋二祀,千年不改。对生者,则重尊老,忌犯讳。“戒犯讳”条云:“同源苗裔,每派宜择定一字为名,凡属五服内之嗣孙,不得有犯父兄伯叔之名,即上祖之名字,亦当共避之。”在“戒犯上”条中亦云:“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徐行后长,勿致有干犯在上之失。”为了尊敬祖先,尊老敬上,防止犯讳与犯上,故重族谱、家谱的修辑。“戒轻谱”条云:“家谱之修,所以叙一本也,谱编成帙,乃一家之宝,务宜同为珍重,以便考查世系,切勿抛弃,以亵祖宗也,宜共凛之。”可见族谱之修编,仍属崇敬祖先、尊老、睦族之需要。所以,客家人历来重视族谱家谱,历代不断编修,在谱中记下本姓族渊源及历代世系、先贤业绩。编得好的族谱,虽历数千年至今,上述各项,都井然可观。在今天,它对于研究客家历史和地方史以及对人们寻根问祖,联络亲情,都很有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