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客家山歌源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客家山歌源流

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山歌来源于中原古代民歌。

客家山歌既是客家人所唱的民歌,它的源流必然是与客家人的源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客家先民的祖居地是中原。那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远古的时候,就已流行民歌。《诗经》中十五国风160篇民歌,就是古代的山歌。这就是说,客家先民早在南迁之前,就生活在民歌之中,在他们中间已经流行民歌了。那时的民歌,由五言体向七言体发展,章句结构与客家山歌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已普遍使用“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对偶、铺陈、夸张、对比、排比、问答等等修词手法,这些正是客家山歌的主要修词手法。这不能视之为是一种巧合,而更合理的解释是,两者之间有一种传承关系。也就是说,客家先民举家举族南迁的时候,随身带去了中原文化,他们仍然操着中原方言,仍然唱着中原民歌。这既是一种符合生活逻辑的推理,又有今天的客家民间艺术如船灯、竹马、小调等,仍然保留有古代中原文化成份这一事实可作依据。

另外,从客家山歌的特色来看,它不同于中国众多的民歌,而更具“文质”,更有“诗味”,似像七绝诗、竹枝词之处特别多,这也说明客家山歌是与客家先民相伴相生的。客家先民不少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而形成一个高文化层次的民系,许多人谙熟诗词歌赋,这必然对流行于这个民系中的民间歌谣产生重大影响。这正可以说明,客家山歌的前身,是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带来的古代中原民歌。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民歌,但已不是古代的中原民歌,而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歌种了。客家山歌的形成,先是受了“吴”歌的影响,后来又受畲、瑶等原住居民歌谣的影响,它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客家先民在由唐至宋这段时间里,在大江南北辗转了七八百年。从唐朝开始,大江南北这一带已流行山歌了。唐诗人李益曾从扬州溯大江西行到巴陵(湖南岳阳),他的“山歌闻竹枝”诗句便反映了这一带当时的风情。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岂无山歌与村留”句,他身为司马都能经常听到山歌,可见当时江西九江一带的山歌已多么盛行。及至五代、宋朝,江南一带流行的“吴歌”,如“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已经与客家山歌很相像了。“吴歌”也是山歌,明朝冯梦龙编的十卷吴地时调集,前九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书名就叫《山歌》。这期间,几十代客家先民对这里的“吴歌”耳濡目染,这对后来客家山歌的形成,不能不产生重大影响。

宋末明初,客家先民再次大迁徙,先闽西、赣南,进而定居粤东。这是客家人、客家话以及客家山歌最后形成的时期。那时的粤东,居民还是以瑶、畲、黎等民族为主,而这些原住居民是爱唱山歌的。这个特殊的条件,使得南迁的客家先民带来的民歌,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新式的山歌。客家先民大批迁入后,与少数民族长时间混居、通婚,慢慢地融合了,形成了血统混合的客家人、南北方言混合的客家话和南北民歌混合的客家山歌。这一融合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客家先民为主导,同时,原住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槟榔为例,它产于热带、亚热带,客家先民的祖居地中原一带是不出产的。但旧时梅州的客家人有吃槟榔的嗜好;做好事以纸包槟榔当请柬,叫“发槟榔”;槟榔也入了山歌,如“先扛槟榔后扛茶”、“刀切槟榔两片开”、“第三槟榔个个圆”等。这些只能解释为是从原住居民嗜好槟榔的习惯融化而来。至於民间歌谣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从流传下来的畲、瑶民歌,包括畲族的《族源歌》与客家山歌无异这一点就可以证明。清初人屈大均对这一融合的情景,更有具体的描述:“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徭、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百层,咸以为仙。”

晚清嘉应诗人黄遵宪也说:“土人自有山歌,多男女相思之辞,当系獠蛋遗俗,今松源松口各乡,尚沿用不改。”(《己亥杂诗》自注)松源、松口在梅县东北部,是山歌最盛的地方,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妹就是松口人。说那里的山歌仅仅是“獠蛋遗俗”,未免偏颇,但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民歌对客家山歌的形成,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客家先民带着民歌来到粤东,“创造”了客家山歌,尔后,又歌随人走,迁播八方。

客家人在明末以迄清中叶,大批从粤东迁往广东和海南省各地,迁往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各省(区),迁往台、港、澳,迁往海外各地。于是,“刘三妹”(有的叫“刘三姐”)的故事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广为流传,许多山歌如“嬲到鸡毛沉落水,嬲到石头浮起来”、“桃子来寻李子嬲,可惜中间少个梅(媒)”、“妹住东山月出早,郎住西山月出迟”、“手攀花树望花开”等山歌佳句,甚至整首山歌,在各地的客家山歌中累见不鲜,呈现出“五湖四海飘伢(我的)歌”的情形。

进入20世纪80年代,客家山歌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广东省和梅县等成立了客家山歌学会。传统客家山歌已纷纷整理出版。1981年举行了梅县地区山歌擂台赛、山歌唱腔比赛及五句板汇演,并于次年将每年中秋节定为“山歌节”。“梅州90山歌节”盛况空前,仅其中的“合水歌会”观众达5万人。这次山歌节共评出山歌大师4名,山歌师20名,优秀山歌手6名。客家山歌正步入一个新的佳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