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来自中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来自中原分类:【地域文化】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重,无论离开故土千里万里,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这一点,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客家人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君不见每年春节之前,许多香港、澳门同胞都涌回大陆探亲,急匆匆回到自己的原籍,住了几天,再慌忙忙地赶回港澳;许多因年轻时被卖华工而滞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临行时包一把“乡井土”揣在怀里;在海外数十年,晚年时要“叶落归根”,万里迢迢,不顾舟车劳顿,也要回到故乡;有的人不及回来就去世,其子孙也要将其骨灰带回故乡安葬;还有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属联谊会”、“广东同乡会”、“潮属宗亲会”等等,更是表明了这一点。现在,让我们根据中国人固有的这种心态,来为客家人寻根问祖吧。 客家人来自中原,这一点现在已经是为人所共识的了。不过,中原这个概念包括的地域太广了,需要说得更具体一些。 客家先民究竟祖籍何处呢? 1912年版的《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说:“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 祖籍客家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说:“客家人的起源是在华北黄土平原的河南省”。 英国人康普贝尔说:客家系“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之居民,于四世纪大饥馑中移往而来”。 ① 英国人德莱贝尔(Drei Ball)说,客家人最早是从山东迁往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 ②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中引《Ch.Rey略述客家的历史》谓:“客家是从华北南徙而来的。纪元前三世纪,他们还在山东、山西”。 台北的“国立历史博物馆”1972年在“台湾史迹史料展览”中展出的《客族南下路线图》所标示的客家迁徙起点有:山西的汾阳、长治,河南的灵宝,江苏的盱眙。 ③ 清末客家籍诗人黄遵宪在《梅县诗人传序》中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均谓:“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山西长治),西届司州弘农(河南灵宝),东达扬州淮南(安徽寿县),中至豫州新蔡(河南新蔡)、安丰(河南潢川);换言之,即汉水(《导论》中误作汝水――引者)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 陈运栋在《客家人》中说:“客家原来活动的范围,大约是北起现在的山西长治县,西到河南灵宝县,东达安徽的寿县,南到湖北的黄陂、黄岗,中到河南新蔡、安丰以西,颍水之北。”与罗说不同的是增加了“南到湖北的黄陂、黄岗”。 上述诸说大体上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客家来自中原。不同的是,有人仅说河南,有人把范围扩大到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其中以罗香林、陈运栋先生所划的范围最大,包括了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湖北六个省的地区。 但是,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未能包括客家先民的全部祖籍地。 罗香林、陈运栋先生等都是依照客家人的家谱、族谱来推断客家的祖籍地的。让我们也先按照他们的方法看一看客家人的祖籍地还有哪些地方吧。 据《崇正同人系谱》李氏条:“南来之祖,……由长安迁于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则李氏是由陕西西安迁到河南开封后,再迁到福建宁化的。李氏祖籍应为陕西。 又据嘉属《刘氏族谱》:“先主次子永公,初封鲁王,继封甘陵王,魏咸熙元年(264年),东迁洛阳,遂家焉”。先主即三国蜀帝刘备,他称帝于四川成都,原籍是河北涿州,刘永自应算是河北人。 正史《晋书?元帝纪》中说,西晋末年西北少数民族(即所谓“五胡”)内扰时,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汉族人民纷纷避难,背井离乡,流寓南方,成为客家先民。 下面让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视野――即从客家人的堂号、堂联来考察客家先民的祖籍。 客家人乡土观念很重,他们无论迁徙到哪里,都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定居点后,都在堂屋的门上写或刻上自己家族的郡望或祖籍,称为堂号和堂联,以示不忘本。这无疑又为人们增添了一个考察客家先民祖籍的依据。 堂号分郡号和非郡号两种。前者以地名为堂号,如“太原堂”、“颍川堂”;后者则以其他纪念性的词语为堂号,如“三省堂”,取名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既表明了堂主的姓氏,又表达了对祖先的纪念。 笔者所知的表示郡望的部分堂号有: “颍川”、“汝南”、“河南”、“南阳”、“新蔡”、“荥阳”、“新野”、“濮阳”、“顿丘”、“陈郡”、“淮阳”、“陈留”、“宋成”等,均在河南省; “济阳”、“东海”、“乐安”、“鲁国”、“琅琊”、“北海”、“东平”、“东莱”、“东莞”、“泰山”等,俱在山东省; “太原”、“汾阳”、“晋阳”“雁门”等,乃在山西省; “下邳”、“堂邑”、“彭城”、“延陵”、“吴郡”等,皆在江苏省; “沛国”、“谯国”等,均在安徽省; “广平”、“上谷”、“河内”、“钜鹿”、“河间”、“中山”、“范阳”、“清河”、“章武”、“高阳”等,全在河北省; “弘农”、“华阴”、“冯翊”、“京兆”、“扶风”、“武功”等,都在陕西省; “敦煌”、“天水”、“陇西”、“武威”、“金城”、“关西”等,俱在甘肃省; “安定”、“北地”、“西河”等,则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交界地区; “竟陵”、“武陵”、“长沙”等,则在湖北、湖南两省; “庐江”、“豫章”、“江夏”、“临川”、“南康”、“宜春”等,皆在江西省; “吴兴”、“会稽”等,则在浙江省。 上列这些堂号所标明的地点,说明客家先民的祖籍地远远超出了罗香林等人所划定的范围。至于使用这些堂号的姓氏,这里就恕不一一列举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客家的堂联。堂联有两种,一种用于门上,一种用于祖堂内。前一种一般上下联各四言,上联点出郡望或发祥地,下联多为炫耀祖宗功德,并点明时代、地点或官爵等,但也有上下联都只是炫耀祖德者。前者如陈氏“汝南世德,御史家声”,上联点明望出汝南,东汉陈蕃以反对宦官专权而著名;下联炫耀陈姓的祖先中有做过御史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后者如颜氏“先贤世泽,陋巷家声”,采自孔夫子赞扬颜回的话:“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另一种用于祖堂的堂联,多至十数言甚至数十言,一般与郡望无关。 已知在堂联中点出郡望或发祥地的有:侯氏“龙门世泽,上谷家声”;张氏“清河世泽,唐相家声”;钟氏“荥阳世泽,花县家声”;蓝氏“汝南世第,节度家声”;吴氏“延陵世泽,渤海家声”;钟氏“晋阳世泽,长史家声”;黎氏“蓉城世泽,京兆家声”;刘氏“彭城世泽,铁汉家声”等等。这里的“上谷”、“清河”属于河北省,“京兆”属陕西省。 从客家的堂号、堂联,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客家先民的祖籍地不止于罗香林、陈运栋等所划定的范围,从省来说,至少应加上河北、陕西、甘肃三省,或许还应包括宁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甚至内蒙的河套一带地区;第二,客家先民的祖籍地,即使在罗、陈二氏曾经指出的六个省里,分布的地区也更广一些,如山西省的太原、雁门,江苏省的彭城,山东省的琅琊等,都在罗、陈二氏划定的范围之外。 综上所述,笼统地说,客家先民来自中原,但这个“中原”已超过通常所谓的中原地区,它包括了几乎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体地说,北起内蒙与陕西、山西、河北交界地区,东到山东半岛、江苏、浙江,西达甘肃敦煌,南至湖南、江西,这一大片地区,都是客家先民的祖籍地;更详细一点说,客家先民的祖籍地,应该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13个省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