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宣分类:【中国民俗】 是藏族古老的女子歌舞。它有独特而华贵的服饰、优美而动听的歌声、典雅而稳健的舞步,多在民间或宗教庆典场合表演。宣又分“拔宣”和“阿宣”两种。拔宣即面具舞,阿宣即鼓舞。 宣主要流传在阿里地区的扎达、普兰、日土、嘎尔几个县,但各地的跳法及特点又不尽相同。 宣在民间逢年过节时和“嘎尔舞”一起表演,先演嗄尔,然后演宣,最后嘎尔和宣一起表演,表示在吉祥中结束。在宗教活动时,穿插在宗教舞蹈羌姆中表演,这样既可以增加色彩,又能使羌姆表演的幕间不冷场,但主要是表示吉祥和虔诚。 宣起源于阿里地区扎达县底雅区一带,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后来逐渐流传到扎达等县。公元10世纪阿里古格王朝时期,阿里扎达一带成了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舞蹈艺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在阿里古格遗址的红庙大殿大型壁画上,可以看到当时宣的优美风姿。11世纪初,宣流传到普兰等县,在科加寺的竣工典礼上,人们跳了宣。 各地表演宣的时间、地点同中有异。扎达县底雅区在每年藏历一月至五月,每月选一个吉日举行民间祭祀活动,上午举行烧香拜佛仪式,然后表演宣。藏历九月底或十月初过藏历新年时,上午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带着自己酿的青稞酒和吉祥物品相互拜年,下午开始集中在释迦牟尼殿堂大院表演宣。平时也选些良辰吉日,大家聚集在一起表演。 扎达县的托林村在每年藏历元月托林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姆朗庆姆”(大法会)时,在初一和十五日两天演两次宣,表示“姆朗庆姆”在吉祥中开始、如意中结束。五月举行民间祭祀活动“普果”,上午烧香朝圣,转田地,下午聚集在一起表演宣,预祝丰收。到了藏历十一月,收割完毕,这时人们又穿上盛装,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一起表演宣,欢庆丰收。 普兰县兴巴区科加乡每年藏历新年的初一演一次,祝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藏历十一月十三日和十五日两天,在科加寺大院表演,这两天是该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宗教活动,除了举行宗教仪式之外,表演大型宗教舞蹈羌姆,宣在羌姆中穿插表演。 普兰县兴巴区喜德乡于每年藏历初一演一次。元月二十三和二十五日两天在拉德寺院内演两次,这两天是拉德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宗教活动,在羌姆中间穿插宣的表演。 宣分“顿宣”和“加宣”两种跳法。顿宣即身前拉手表演;加宣即身后搭手表演。为上层人士和寺院活佛表演时只能表演加宣,不能表演“顿宣”,这是一种礼节,因为手拉在身前被认为对观看的人不够尊重。 宣的动作特点在于膝部的屈伸、腿的抬落、上身的前后摆动。基本队形有圆圈、半圆圈和龙摆尾等。 宣的伴奏乐器一般用高、低音达玛鼓,两个素纳(一种木管乐器)。伴奏者盘腿坐在一旁或舞场中央。舞者边唱边舞,不唱时由乐器伴奏,边听伴奏边舞。达尔宣的伴奏乐器只有一个鼓,形状不像达玛鼓,是一种椭圆形鼓,称“江江”。鼓手站在舞者的中央,鼓竖系在腰前,鼓面向左右两旁,击鼓不用鼓槌,而用手掌轮流拍打,舞者边听鼓点、边唱、边舞,并向左右移动。 宣的基本风格典雅稳健,优美自如,动作较少而且简单,但它的韵味较难掌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