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宣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宣笔

分类:【传统文化】

安徽宣州(今宣城县)等地所产之笔,又称“徽笔”。史载秦将蒙恬始取中山(在宣州)之兔毫制笔。至唐宋,宣州制笔名工辈出,如诸葛氏、陈氏、吕道人、汪伯立等。其笔软硬适中,毫毛植根甚深,书久亦不秃散,笔力能持久,尤其笔头,达到了“尖、圆、齐、健”四德标准,向为文人学士所称道。唐?白居易(772―846)《紫毫笔》诗赞曰:“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可见当时已为世人所重。元代以后,湖笔擅名,宣笔渐衰,但亦不乏制笔高手。当代的宣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创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档名笔,如安吴遗制,玉管宣毫、古法胎毫等。

宣笔产地在宣城所属泾县,是中国“文房四宝”珍品之一。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伐楚,路过中山(今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是为宣笔之始,后人尊蒙恬为笔工之祖。到晋代,宣笔已闻名于世。唐宋则声誉大振,为书画家所钟爱,被朝廷列为贡品,唐律有“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白居易有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装璜雅致,具有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

产于安徽宣城所属泾县,中国文房珍品之一。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伐楚,路过中山(今宣城、泾县一带),以当地毛纯质佳的兔毫制笔,是为宣笔之始,后人尊蒙恬为笔工之祖。晋时宣笔已闻名于世,唐宋声誉尤隆,为书画家所钟爱,被朝廷列为贡品,唐律有“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白居易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诗人耿则盛赞:“落笔惊风起,摇空?露浓。丹青与纪事,舍此复何从!”苏东坡以宣笔为“珍玩”,黄庭坚有《谢送宣城笔》诗。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装潢雅致,具有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今除泾县宣笔厂外,还有六安一品斋、临泉谭棚等制笔名厂。主要品种有石獾、宣州紫毫、纯紫尖毫、黄山烟雾、脱颖狼毫、?溪清泉、梦笔生花等。

我国毛笔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笔点染彩陶花纹,虽然笔迹还不很明显。商代甲骨上也残留有笔划圆润爽利的朱书或墨书,看来就是用毛笔书写的,此时在甲骨文中又出现了相当多的 “聿”字,就是 “笔”字,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笔至迟在商代即开始用于书写。

战国时代,对笔的称谓不一。如楚国称之为“聿”,吴国称为“不律”,燕国则称 “弗”。至秦始皇才定称为 “笔”,并有蒙恬造笔之说。张华 《博物志》 曰: “秦蒙恬造笔”。其实历史上各地区用笔历史要早得多。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存世最古的笔是战国时代的笔。它是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市左家公山一座战国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支竹杆毛笔,这支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的,笔锋尖挺,极宜书写简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笔。而近年湖北出土的楚墓中又发现竹简、帛书、帛画及漆器上几乎都有用笔的痕迹,比蒙恬造笔至少要早二三百年。故“蒙恬造笔,即秦笔耳”。(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说: 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于时。蒙恬造笔,即秦笔耳。”后唐马缟在《中华古今注》里也说是“蒙恬始作秦笔。”)可见蒙恬并非笔的始祖。但蒙恬却是宣笔的创始人。

相传蒙恬是宣笔的始祖。据韩愈《毛颖传》所记,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大军南下伐楚,秦将蒙恬随军途经中山山区,见山免毛长可用,遂命工匠制造了一批改良的秦笔。当时中山即宣州中山,据《元和郡县志》称,宣州溧水县中山,在县东南十五里。溧水今属江苏省,唐代属宣州郡。中山,又名独山,现在安徽宣州市东北,产兔毫,制笔甚佳。《宣城图经?中山》 曰: “古老相传云:中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又有白居易《紫毫笔歌》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水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故中山者意指宣城无疑。明李诩 《戒庵漫笔》 云: “唐宣州中山也,宣州自来多名笔”。

两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士人南徙江南,推动了传统宣笔的生产,同时也出现了制笔高手陈氏等,致使书画名士,趋之如鹜,《墨池琐录》就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向陈氏、诸葛氏求过笔的书帖,邵博也在《闻见后录》中说: “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盖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续来索,不必却之”。足见其名贵。

唐宋时期是宣笔的极盛时期。特别是用宣州兔毫制的紫毫笔,精致绝伦,名噪一时,价贵如金,是文房四宝中之珍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 《紫毫笔歌》: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 勿轻用,将如何,愿赐东西府御史,愿赐左右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 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从这首诗中可知,宣笔在唐代是作为每年向皇帝进贡的“贡品”,不为一般人所得,价如金贵,颇不易得。据《旧唐书》载: 天宝二年 (公元743) 陕郡太守韦坚,引灞水至望春楼下,汇成广运潭。唐玄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满载本郡著名特产依次前进。其中宣城郡船载之著名特产就是宣纸、宣笔、黄连等物,说明当时宣城的纸和笔,已是质地优良,甲于全国了。

不仅如此,唐宋时期亦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昌盛之时,许多文人骚客留下诗赋佳作,交口称誉宣笔,亦可见一斑。当时除白居易外, 还有许多诗人赞美宣笔, 诗人耿写有 《咏宣州笔》诗称: “落笔惊风起,摇空?露浓; 丹青与纪事,舍此复何从”。

女诗人薛涛的一首《笔离手》诗称:“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僧齐已在收到朋友赠寄的好纸佳笔后,作诗一首,以表答谢之情: “故人犹怀苦吟劳,所惠何殊金错刀,霜雪剪裁新剡?,锋芒管束本宣毫。知君倒箧情何厚,借我临池价斗高,词客分张看欲尽,不堪来处隔秋涛”。

宣笔盛行一时,制笔高手也名重一时。唐代最为有名的笔工是陈氏、诸葛氏两家。宣城陈氏,自晋至唐,世以制笔为业,有王右军、柳公权求笔之事,足见其笔之名贵,有“陈氏笔”之称。唐代诸葛一姓世代经营制笔业。宋代是宣笔空前发展的时期,此时制笔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制笔名工辈出,宣笔声誉益显。宣城诸葛氏自唐以来,世代相传,聚族为业,切磋琢磨,制笔技术不断提高,故有宋一代诸葛笔更是遐迩闻名,望重海内,陶谷《清异录》载: “南唐王从谦,喜书札,学晋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支,酬以十金,劲妙甲当时,号为翘轩宝?,士人往往呼为宝?”。宋代以后诸葛笔选料益精,取法益正,制工益细,声誉更加高显。从北宋以来,诸葛氏一家以笔著名的有: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诸葛方等人。其中以诸葛高名气最大,他创制的鸡毛、鼠须、散卓等笔,名噪一时,人称“诸葛笔”。受到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梅圣俞、欧阳修、黄庭坚、苏东坡等的称颂。

大诗人梅尧臣 (圣俞) 是宣城人,对家乡之笔及笔工知之最详,也颇引以为骄傲,他曾有诗称:“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并把诸葛笔作为重礼赠予友人欧阳修,欧阳修得之欣喜万分,爱不释手,立即赋诗一首,称道: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付颇精密,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 《欧阳文忠公集?圣俞宣州笔戏书》)。

黄庭坚在得到别人赠送他的宣笔后,也作七律一首称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漫持墨客摹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叶梦得也在《石林避暑夜话》 中云: “笔盖出于宣州。自唐唯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钓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珍玩。云一笔中敌它笔数枝。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大文豪苏东坡对诸葛笔更是情有独钟,一连写了七首诗来称赞诸葛笔,形容它如内库酒、北苑茶,纵有佳者尚难得其仿佛,并总结道:“宣州诸葛氏笔,擅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美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东坡题跋》) 卷五,《书诸葛笔》)。东坡不仅喜用诸葛氏的无心散卓笔 (此笔锋长一寸半,将一寸束于笔管中,以紫毫为主,软硬兼备; 锋长而圆健,含墨较多; 使用时婉转如意,流畅自如,而且润软不燥最受书法家喜爱),用诸葛丰所制之鸡毛笔也得心应手,这种笔对于追求气韵的苏东坡无疑是如虎添翼。使其在书法上,宛转可意,挥洒自如,自得其趣。故黄庭坚在评论苏轼书帖时也说:“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由此可见,苏轼书法得益于诸葛笔是不小的。

还有一位诗人林和靖在得到一支诸葛笔后欣喜万分,赞许道:“顷得宛陵(宣城)葛生笔,如麾百胜之师横行纸墨,所向如意”。可见诸葛笔的影响极大。

两宋时期在诸葛笔的影响下,江南一带相继出现过不少著名的笔工,如: 吕道人、吕大渊、张迁、汪伯立等,《春风堂随笔》云“谢?知徽州,于理庙有椒房之亲,贡新安四宝: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圭墨、羊斗岭砚”。从上述情况看,以宣笔为主的安徽制笔业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宣笔在唐宋时期之所以倍受青睐,是因为宣笔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极为讲究。唐宋以来传世之笔,原料达几十种之多。如羊须笔、羊毛笔、青羊毛笔、黄羊毛笔、鹿毛笔、狸毛笔、麝毛笔、鼠须笔、虎毛笔、响铃鼠笔、丰狐笔、龙筋笔、狼尾笔、石鼠笔、獭毛笔、鹅毛笔、鸭毛笔、鸡毛笔、雉毛笔、猪毛笔、胎毫笔、人须笔、鼠尾笔、檀心笔等等。但宣城之笔所用之料占以上极少数几种,总以兔毫为主,掺以上好的鹿毫、羊毫。其中紫毫是兔毫中上乘者,弹性极佳,世人珍之。故白居易有 “紫毫之价如金贵”之叹,段公路《北户录》也载: “宣城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这都充分说明了紫毫的价值和影响。

宣笔不仅选料精审,且工艺要求严格。制笔过程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选料、修笔、装套、刻字等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制作高档宣笔还要将毛浸入水中,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锋长、锋短等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重新组合,以达到最高标准。故而宣笔具有毛质精纯耐用,运笔刚柔适意,笔颖尖圆得体,装璜典雅古朴这四大特点。明代屠隆在《考?余事》中提出: “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宣笔恰恰是锋颖尖锐、笔头浑圆饱满、提笔自然收拢成锋修削整齐、且弹性适度劲健有力四德具备,受到历代书画家们的喜爱。

宣笔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宋末元初,由于战争频繁,宣笔工人为避元军而四外逃散,宣笔的煊赫地位逐渐由湖笔所代替,元代以后,起源于宣笔的湖州派(今浙江吴兴)制笔业迅速崛起,从此,“宣”、“湖”名笔并称海内。清代以后宣笔盛行锋柔、含墨、耐用的羊毫笔。后又将羊毫、兔毫制成兼毫,使宣笔更加刚柔适中,挥洒自如。

安徽以制笔著称的,除了历史悠久的宣城、太平外,尚有歙县、黟县、六安、桐城、舒城、合肥、芜湖等。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都精于制笔,也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笔工,他们都为安徽制笔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宣笔历来品类繁多,从制笔用料上分,大体有羊毫、狼毫、兼毫等。泾县一带所产毛笔、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具有“尖圆齐健”四德之美。主要产品有莲蓬斗笔、安吴遗制、梦笔生花、仿古瓷笔、鹤颈等羊毫笔,狼斗、联笔等狼毫笔,玉管宣笔、古法胎毫、宣州紫毫、西山红叶等兼毫笔,特号石獾、山马兼毫、虎须、豹须、鼠须、仿唐鸡矩笔等硬毫笔。其中“莲蓬斗笔”由艺术大师刘海粟监制,其斗碗有13个小孔,形似莲蓬;笔以红木为杆,牛角作碗,笔头以马胎鬃、兔须、羊须作柱,12束青羊毫为披,分股组合而成,全长15.5厘米,含墨量四倍于同样大小的普通斗笔,且提笔不滴漏,运笔洒得开、收得拢,宜作榜书和大幅写意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