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务分类:【地域文化】 家族日常生活事务的习俗。又称“家事”、“家政”、“家常”、“过日子”等。它包括家族的饮食、衣着、起居、家务劳动等事项的管理、社交往来的安排和应付等。旧时,家庭主妇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家务习俗的传播者。在当代,随着妇女的解放和参加社会生产等活动,在家族内,分担家务的新风渐次取代了妇女专任的旧俗。 家务也称家政或家事。旧时崇尚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尤其名门望族,更以多世同堂为荣倨傲。家大人多,人多事多,日常生活,衍生出不尽的家务琐事。如家人的衣帽鞋袜,补绽缝连,油盐柴米,餐饮起居,春种夏耘,秋收冬贮,修房造屋,安危冷暖,嫁娶婚丧,生辰寿诞,人来客往,交际应酬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等。实际上,一个大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故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 大家族中,家务都有专人掌管,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负责家族事务者,称家长或族长,俗称当家的。族长少有世袭,多由族人推举,常选望重辈高的壮年男子担任。在家族中,族长掌握内外大权,具有绝对权威。如决策财产分配,干涉家人婚姻,支使家族成员,处置违规犯忌之人以及家中祭祀、修谱、生育、祝寿、丧葬、分家、过继、族人纠纷等,是整个家族的核心和支柱。 族长是族权的执掌者、家务的主持者和统领者。其责任重大,在执掌族权的同时,要时刻为家业的兴衰、家人的生计操劳谋划,并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防“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败家破产之事发生。 传统大家庭中,崇尚“男主外女主内”,即家长或男子应主掌家中大事,或从事户外农活,家务琐事由家庭主妇承担。主妇又称内当家或内掌柜。主妇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几乎可与家长平分秋色。民间常言:“外有耧钱耙子,内有装钱匣子,不怕耙子掉齿,就怕匣子掉底儿。”暗喻家长治家创业须有精明强干的主妇扶助。 日常生活,主妇要注重勤俭节约,“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家中老少的饮食起居,四季衣被,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皆需主妇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此外,敬奉公婆,善待妯娌,和睦乡邻,服侍丈夫,哺育子女,洒扫庭除,饲养鸡鸭猪狗等,皆由主妇打点劳作。 旧时大家族,尤其是达官显贵之家,尊崇“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娶来之妇地位极低,家务繁重,备受欺辱,近乎奴仆。八旗旧家礼法最重,媳妇的待遇更糟,每日鸡鸣起身,先到公婆房中敬烟,双手捧上,如此午晚复行,每日三次,然后照料子女,操持家务。公婆的一日三餐,皆垂手站立侍候。新婚第一年,媳妇不准上炕吃饭。公婆陪客餐饮,所有媳妇都得立一旁侍候,谓之“立规矩”。稍有不周,即遭公婆、丈夫或夫弟夫妹毒打责骂。满族男子与汉族一样,以多妻为荣,其妻便有嫡庶之分,嫡尊庶卑。嫡妻位贵,称之元配、正室;庶妻位贱,称之次室、侧室;妾的地位更低,甚至被作为丈夫的殉葬品。《绝域纪略?风俗》载:满洲风俗,“男子死,必以一妾殉。当殉者不哭,艳妆而坐于炕上。主妇率其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倘不肯,则群起而缢之死矣。” ①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时,即便已是垂垂老暮之年,还要戴着“在家从夫,夫死从子,子死从孙”的枷锁。 旧时家务劳动,除要求主妇吃苦耐劳,逆来顺受,还要有精到的针线绣功和为炊烹饪技巧,民间常以“炕上,地下,拿得起,放得下”赞誉主妇的持家之能。 1949年后,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政治经济地位同时提高,传统家族渐次分解成单一家族。家族成员关系也发生根本变化,家务由男女共同承担,居家平等民主已蔚然成风。 家务,是家族习俗中最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包括其中。所以,家务事又称“家政”。 在旧天津的大家族和一般家庭中,主家政者是第一代女主人(家长之妻),但她的位置常常是指导性的或监督性的,负责着整个家庭每个成员的饮食、衣着、家居以及外出的照料和管理。而管理这些日常生活内容的实际执行者往往是第二代的长房女性,并由家中其他二代别房(或雇佣人,俗称“老妈子”)妇女分别担当、共同协助来完成的。家务习俗与经济生活中的消费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操持家务或者说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个家庭的面貌、兴衰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外部的声誉影响,所以家政―――操持家务在家族民俗中可以称为一门艺术。 旧时,即便是两代之家,主家政者也是这家的女主人,由家中女孩子来协助她。这不单可以使女主人减轻些体力劳动,也可以锻炼女孩子操持家务的能力,为出嫁以后实际操持家政做好准备。 在中国当代生活中,大家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两代之家。主家政者已不再是女主人的专职,家务的分担制越来越取代了妇女专任的传统习俗,这是因为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社会生产、担当社会工作,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平等,家务的分担制在家庭中已成为现实。几千年来的父系家族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的解放而发生重大变化。并且,随着物质文明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务习俗势必还将不断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陕西经济的传统结构主要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占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活动,一为种田,二为纺织。1931年陕西省建设厅对32个县的农民家庭调查显示,专一农业户家庭占67.14%,兼有纺织手工业的家庭占32.86%。农家生活十分艰苦,积蓄很少,即使略有积蓄,遇上婚丧大事灾荒疾病等,也寅吃卯粮,捉襟见肘。农家衣食住行以俭朴为荣,生活艰苦。一套衣服可穿五六年,甚至十多年,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吃饭有 “宁可稀溜溜,不可断溜溜” 的说法; 住房或土窑洞,或茅草房,设备很简陋; 行路以步代车,走百二八十里是寻常之事。封闭的环境,艰苦的生活,形成了陕西人吃苦耐劳,俭朴过日子的生活习俗。陕西的家庭主妇很会料理家务,一般能把家庭收拾得干干净净,各样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过日子也很仔细,起早睡晚,精打细算,防前攒后,俭俭朴朴,有 “穿不穷,吃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等说法。妯娌之间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尊大爱小,邻里和睦,不生是非,既能体贴人,又能帮助、周济人。同时注意家庭的声誉,对孩子管教甚严,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劳、正直、诚实等品德。对丈夫很体贴、很贤惠、能忍让,自己喝稀粥、吃菜汤,好饭让给丈夫吃,也甘之如饴。对公婆也很孝敬,问寒问暖,端汤送饭,恭恭敬敬,甚至对乞丐也彬彬有礼,乐于施舍。陕北称结过婚的男子为 “汉”,女子为 “婆姨”。陕北有一句著名的谚语: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夸的是陕北人杰地灵。米脂的婆姨和绥德的汉子是陕北女人和男人的代表。陕北婆姨和汉子组成的家庭更和谐,更美满,更会过日月,更会搞家务。即使现在生活好转了,陕西人勤劳俭朴过日月、善理家务的习俗仍然保存着。陕西男子汉重亲情,女子爱家庭,因之陕西家庭一般和谐美满,白头偕老,而陕北的婆姨汉组成的家庭更具有这一特点。陕西人家庭观念浓厚,特别是关中人,留恋小家庭生活,也容易安于现状。陕西人一般不愿背井离乡迁徙他方,向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的小农生活,集体化时期,向往 “一院新房打高墙,有吃有穿光景强” 的生活,现在也仍留恋小家庭、小日月,即使万不得已出门在外,也常常惦记着家里的父母、妻子、儿女。 俗话说: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庭的决策者叫家长,也有的叫家主、户主、当家的、理事的、掌柜的等。家务的决策者也是家长。旧时大家族的家长一般由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担任,家长有绝对权威,对内维持家庭的正常秩序,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全权事务,家长对不服管教的家内其他成员可训斥、罚跪,甚至动用家法――鞭笞、捆绑。但是旧时家庭人多口杂,所以有 “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你要吃猪肉,我要喝烧酒” 的说法。旧时几代同堂,妯娌先后之间,常有纠纷,弟兄之间也明争暗斗,互攒体己,变相吞占财物,互闹矛盾,家长也甚难当,家务也甚难搞。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族逐渐减少,专制的家长制已被民主家政所代替,男女平等,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妇女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习俗也在逐渐改变,不少地方男子和妇女共同搞家务活。陕西电视台 《时代广场》栏目作过一次对百名已婚男性公民的问卷调查,家务大部分由丈夫承担的占7%,夫妻共同承担的占73%,大部分由妻子承担的占18%,丈夫几乎不干的只占2%。调查表明,70%以上的丈夫认为家务应由双方共同承担,尤其是在中、青年家庭中,丈夫撒手不干、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问到家中的事由谁做主时,23%的男子回答小事妻做主,大事丈夫做主; 46%的男子回答,小事妻做主,大事共同协商; 25%的男子回答小事大事皆共同协商,4%的男子回答小事大事皆妻做主,2%的男子回答大事小事皆丈夫做主。在不少家庭里,名义上由丈夫当户主,实际上主妇是一把手,所以有 “妻管严” 的说法,城镇尤其突出。总之,随着社会的变革,妻子已掌握了半壁河山,家政也逐步走向民主与平等。还有不少家庭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了新的管理模式,有的地方家庭管理和家务活动也实行了家庭责任制。家庭成员职责分明,各干其事,收入、支出公开,生产忙忙碌碌,日子红红火火。有的家庭还实行包干负责、按劳取酬的办法,家务职责清楚,分配也合理,可以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利于家庭劳动致富和家庭和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