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学分类:【传统文化】 家族相传之学。属于私学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别于家塾。家塾主要进行蒙养教学,而家学则主要传授百工技艺、医术妙方、文学经典,以及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律令等。家学所教内容广泛,程度高低不一。以经学为例,即有启蒙阶段教育,也有专经阶段传授。如汉桓荣以及其子孙,专以《尚书》教授,“自荣至典(桓荣孙),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师者至卿相,显乎当世。”(《后汉书?桓荣传》)汉代还有女子传习父业家学者,如蔡文姬承父蔡邕业以家学授徒;班昭家学渊博,继父兄业续汉书,作《女诫》、教弟子。诸子学说、自然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传授亦为家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历代名师鸿儒、著名学者、科学家大多均受家学影响,许多人都出自专学世家。古代,百工技艺没有专门学校进行传授,往往采取较原始的家传世业和师徒相授的家学教育方式。 家族世代相传之学,盛于魏晋南北朝。西周“学在官府”,文化知识多掌握在政府官员之手,随官职世袭,代代相传,形成家学。西汉司马迁祖辈多史官,迁承家学,著《史记》。东汉桓荣“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子郁“传父业,以《尚书》教授”,孙焉“能世传其家学”,焉孙典“复传其家业,以《尚书》教授”;“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家学此时有所发展,许多儒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起来的。颜之推出身于士族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早年受到儒学传统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他家子弟多善书,幼子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衩称为“小圣”,次子疑之也工草隶。南齐祖冲之一家都长于天文历算。北齐徐子才,家族世代业医,六代出名医11人。民间世代传习工艺技术现象更为普遍。家技代代沿习,终成“族有世业”。各种秘方、秘诀是家传世业之教本。 孔氏家学,又称“庙学”。孔子死后,其子孙“即宅为庙,藏乐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永,自为师友。而鲁之诸生,亦时习礼其家”。自为师友,指的是教授者为孔氏后裔,学习者也不超出孔氏子孙。这种家学,历经战国秦汉,一直不衰。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诏兖州修孔子庙同时并建起学舍。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孔子第四十四代孙太常博士兼知仙源事孔?上书朝廷,准奏后,在庙侧建学,便改家学为庙学。宋哲宗元钓元年(公元1086年),明确了庙学为孔氏家学。四年,因颜、孟、曾三大家族与孔氏家族不仅一律按孔氏行辈排名用字,统称“圣裔”,且实际上完全是小宗户同大宗户之间的宗族关系,故而孔氏家学,便改为孔、颜、孟三氏学;至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又增入嘉祥曾氏,改称四氏学。1924年冬,孔府于四氏学旧址兴建“阙里孔氏私立明德学校”,孔氏家学至此为终。 家学中,宋明以来,只负责教授孔、颜、孟三氏子弟,入学的年龄有限制,文化程度要求不甚严格,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敕旨称:“许孔宅子孙不限人数,年十三以上,愿习业者,皆听就学。”生绩的人数,明成化间孔子第六十一代孙衍圣公的奏折载:生绩不下二三百人。家学居“圣人”庙学的地位,在封建科举中享有一系列恩优特权,如明代孔氏家学参加科举便有最低保证数额,清代每次科举中的举人大都在3名以上,最多时达8名,甚至有“无孔不开榜”之说。 在衍圣公府中还有过家塾。明代设四氏学后,曾规定四氏学的学录,除协助教授“训迪生绩”外,还有“教奉圣公胄子”的责任。当时府中是否设有家塾未见记载。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孔府内宅前上房西屋开设了家塾,又称“门馆”。后迁到西学。西学学屋,三楹,门外抱柱镶有楹联:“东趋家庭,学诗学礼复旧业;西瞻祖庙,肯堂肯物属何人。”房正中大书桌上供奉着孔子神位,靠窗外安放着书桌座椅。学屋作息时间,一般是:7时到学屋,读早书1小时,8时与先生一道在书房用早点,11时下学;12时午餐,饭后回学屋读书,下午五六点晚餐;冬季3个月,每晚增加“上灯学”,八九点钟放学。每月3个休息日,以旧历书上“建瞒平收闭破成开定执”10字为序,“建成”日为休息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孔府家塾便告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