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族办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族办学分类:【中国民俗】 为了家族的强盛和光大,许多家族希望本族子孙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因此多方设法促进族人读书上进。家族鼓励后人读书的办法,起初多为设奖学金。在宗祠公产中抽出一定比例作奖学基金,将每年收入奖给达到一定学历的子孙。如湘潭县白?乡陈氏家族,过去族人大多务农,很少有人读书,故少有出人头地的人才,后来宗族设立丰厚的奖学金,奖励族人读书上进,第一个读初中的,每年可得谷10多石,不仅可以交缴学费,还可贴补家用,一时族人争相读书。后来读书的人多了,每人分得的便非常之少,但读书之风已开,人们仍然让子弟上学求进,读书之人大增,出了一些比较高级的知识人才。湘潭县白石乡马家堰中湘湖田马氏家族决定,祠产收益半数修桥补路祭祖,半数助学,设助学金,读书子孙所领助学谷米比较丰厚,大大刺激了族人读书之风。 崇尚教育是湖南白族的传统。白族宗祠中一般都留有一定田产,用于对求学深造者的奖励。洪家关横塘湾的“彬公支祠”,于清末民初规定,白族子女小学毕业,奖谷1担;高小毕业,奖谷2担;大学毕业,奖谷5担。教育的发展,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白族文人。 民国前后,各氏宗祠多兴办学堂,政府教育部门为弥补政府财力的不足,亦鼓励家族办学,一时族学大兴。办学经费有由宗祠田产解决的,有族中富户捐献的,亦有族人捐献和分摊的,或数者结合。如湘潭伍赵氏家族兴办的福田学校(今明道中学前身),是1904年由族人赵声煦、赵启霖发起建成的。他们带头捐水田20亩,带动族人纷纷捐献,共捐得水田189.3亩作为办学基金,同时划出本族祀田庄屋一栋作为校舍,学校很快筹建起来,设初小、高小两级,男女兼收,不限姓氏。竹叶塘朱氏宗祠兴办的松柏高小学校,则是由朱氏族人朱后璜个人捐资兴办的。后因房屋窄小,松柏高小学迁出,朱氏家族另办兴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校合并,改名新景完全小学,后改为歇马中学。白?陈氏亦改奖学金制为兴办族学,取名陈氏聚星小学,族人子弟入学不收学费,男女不限,外姓入学才收学费。湘潭尹氏创办养正小学(后改名诚正学校),易俗河李氏家族建扬美小学,王氏建留田小学,等等。一时家族学校如雨后春笋,纷纷创办,大开湖南新学之风,大大提高了湖南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居于桃源县的维吾尔族只有翦姓,早在明代就在翦氏祠堂内设镇南经殿,招收维吾尔族和回族子弟学习《古兰经》,培养阿訇和老师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翦焕南发起,在桃源县枫树口开办翦氏镇南学堂,既学经文,也学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经费由清真寺、祠堂的田产收入和民间的义捐解决。 过去家族中如有登科及第,或居高官,或于国于民有突出贡献者,家族则迎归祭祖。祠堂中门平日不开,若族中大人物前来祭祖,则打开中门迎接,以示尊荣,并大办酒筵庆贺,请其坐上席以示尊重,有的还挂匾纂文嘉奖,奖其为族争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禁止宗族活动,宗族学校一般改为地方公立学校,祠堂挪作他用,宗族公田、公产收归国有或分给农民,宗族奖学制度自动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