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家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家祭

分类:【传统文化】

东北地区满族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旨在祈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由族长及备祭礼者主祭,全族老幼男女均参加,祭祀对象是以祖先神为主的各位神碉。分四种:常例祭、烧官香、许愿祭、办谱蒹祭祖。常例祭又分春秋二祭,其中又以秋祭为隆重,故有人以秋祭概括家祭。春祭又称春狩,盛于元明时期,后因满族逐渐改事农业,秋祭遂逐渐变为重要,有庆丰收之意,包括打糕祭、背奶祭、院祭、换锁等内容,由本族各家轮流举办,祖宗神匣供放于举祭之家。凡遇重大事件则烧官香,官即公,全族人参加,所耗之资由各户均摊,祭后还要举行娱乐活动。某家就某事有求于神,若如愿以偿,便设祭谢祖,即为还愿祭。满族各姓有自己的专门的宗谱,若要修改或续谱。则举行祭祖,或是家族有了壮大,有新的分支需立谱,亦须祭祖。因宗谱事关全族,故有时与烧官香结合进行。怀孕者、戴狗皮帽者、疯癫病患者不能参加家祭。人们之间有怨怼,在家祭中要一笔勾销,祭期内不许借债、讨债、还债。

祖先祭祀之一。分庙祭或墓祭两种。家祭指在家庭建造的祠堂祭祖,或在家庭内设祖宗牌位,用于祭祀,或到墓地举行墓祭。源于祖先崇拜。古人认为,祖先的首要功绩是繁衍了后代子孙。死去的祖先是这个家庭的神明,它保佑、维系着家庭的生存、和睦与兴盛。祠堂在汉代已出现(见《汉书》卷59《张安世传》),有些祠堂是百姓为纪念贤能与有德之士而立的,但家庭词堂是专用于祭祖的,平民百姓则设灵位。祠堂内多有四个龛或更多些,龛中放一小柜(椟),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神木是一个小木牌,上书各位祖考、妣。考指男性祖先,妣指女性祖先,同时书写官位、姓名和字号。龛前设矮桌摆设祭物。一般的祭器有:椅、桌、床、席、香炉、香盒、香匙、烛檠、茅沙盘、祝版、环?、酒注、盏盘盏、茶瓶、茶盏并托碗、盥盘和架子、?巾和架子、火炉等。对祭品的要求是“专”,“洁”。专指祭器专用,洁指干净整洁。祭品的要求是新、丰。祭祀的根本原则是敬。《礼记?祭义》:“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其次是敬爱、虔诚的心理,再次是敬畏、谨慎的容言和行为。祭祀的时间为恒常的和随机的。恒常的祭祀指岁时年节和生辰忌日和祭祀。岁时年节如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十月一、正旦(农历正月初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望等等。岁时之祭最隆重的要数年节(正旦),它综合了家祭和墓祭的祭俗,一般分三个程序。首先是子孙沐浴更衣,除夕带香火、鞭炮等上坟接年;其次是奉祭祖先,将写有列祖名字的家谱挂在家堂正中,或写了祖先牌位放在龛内,在供桌上摆时令佳品,家长率子弟行叩祭礼;再次是春节一二日或元宵之后,送别祖先。生辰忌日之祭中,忌日之祭(即周年之祭),是从死者死后一周年就开始的。另外,还有给死人做生日的阴寿(冥寿)。随机举行的祭祀礼仪是指家庭、家族发生了重大事件,需向祖先请示或报告,诸如朝廷追赠先考、先妣官爵、封号或生死加官进爵,以及生子、娶媳、中举等。随机举行的祭祀同样分墓祭与庙祭两种。墓祭指子孙携带祭品到墓地去祭祀祖先、扫墓、上年坟、上喜坟等(新婚之妇由家中女子长辈率新媳妇到墓地祭奠祖先)。祭祖礼仪原是活着的家庭成员对已亡故的祖先表示的怀念、敬畏心情的再现,但过分繁锁的礼仪又转化为对子孙封建礼教般的禁锢,使子孙对祖先盲目崇拜与敬畏,成了民族固步自封的原因之一。

满族祭祀习俗。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均有此祭,但皇室家祭要比较平民家祭繁复的多。平民家祭包括朝祭、夕祭、背灯祭,祭天(民间称外祭)、墓祭和换索等;在居室西墙有朝祭神位和夕祭神位,庭院东南立有神竿。清宫室西墙有朝祭神位,北墙西侧有夕祭神位,庭院亦立有神竿以祭天。皇室家祭在清宁宫、坤宁宫举行,名目繁多;每年元旦三更皇帝在朝祭、夕祭神位前焚香行礼;正月初三、每月初一月祭(包括朝祭、夕祭、背灯祭、祭天);平日每天行常祭;春、夏、秋、冬四季献神、报祭、春秋大祭,插柳枝求福神等;所用神猪数目也比平民多。

赫哲族民间祭祀活动。每当出猎前或归来后,都要举行家祭谢神。家祭的神较多,包括祖宗在内。把要祭的诸神木偶供在西炕上。祭时献酒焚香,全家人以长幼顺序排列跪拜。请萨满或佛日朗祈祷神灵,击鼓唱神歌。妇女不能参加。也是满族以户为单位举行的小型祭祀活动。凡遇婚娶、生子、丰收等喜庆之事。或因病许愿及求祖先保佑安康等情况,都举行家祭。有的用面食上供行磕头礼、无歌舞活动。有的即使杀猪跳神,伴有歌舞,但规模、场面很小。

家祭是指在一定的季节中,由族人在祠堂、家庙、宗祠内对家神的隆重供奉与祭祀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求得六畜兴旺,家宅平安;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家族势力,教化子孙传承家风。

在早期的祖先神祭祀中,据史书记载,陇人常以陶具或石祖来象征祖先神。直到唐代,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祭祖神(家神)的仪式,主要有“筮日、斋戒、设位陈器、省性视濯、出主、就位设馔、燔炉炭、奠爵、读祝”等15项。然而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唐代旧制已消失殆尽,仪式已简化为:设案陈器、供柱(神牌)、设馔奠酒等项。但也有不少的地方,由于把雄鸡视为灵物,名曰“高头凤凰”,因而自古以来祭家神时多用雄鸡。认为鸡迎春明,犹如雷神,以鸡祭家神,有请家神司晨之义。另说以鸡祭家神,是借鸡形而行雷神之要务,有唤家神实施主吉之事。

家祭(朱珠摄)

甘肃村民的家祭仪式比较简单,但其思想却非常深刻。祭家神必先祭天爷,因为,在他们看来,天爷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神、一切家神都得服从它,因而,祭家神时,必以祭天爷为奠、为大。村民们的家祭几乎没有独立的家神祭祀。他们为了财源茂盛,五谷丰登,摆脱贫困与灾难,便在家祭中先祭财神与灶神;为了驱逐家庭鬼魅与妖邪,便在家祭中先祭门神与山神。陇中一带家祭的场所除家院之外,常在祖坟进行祭祀,民间称此为墓祭。在祭墓时,先在坟院右上角处,祭土神(称土地爷),然后叩拜烧香祭家神:“一炷香,愿保祖坟吉祥;二炷香,愿保家庭安康;三炷香,愿保六畜兴旺;四炷香,愿保祖祖辈辈永不遭殃。”祭毕,在坟中插一神幡,家祭才告结束。

甘肃的村民把雷声、闪电和蛇联系在一起,受感生神话影响,认为蛇就是自己家族最早的保护者。作为家族崇拜的偶像,至今甘肃天水一带的老人教育孩子说,打雷闪电是成精长虫作怪,不能用手指或吐唾,否则蛇灵会伤害你。民间家宅若见蛇,就说是家神显身,乃有跪拜叩首,焚香敬送之礼,严禁捕捉。蛇或龙是伏羲部族的图腾,进入祖先崇拜后,伏羲成为蛇图腾部族的祖神,天水民间以蛇为“家神”,它既是家族的祖先神,同时也是家族的保护神。在天水一带敬奉家神正是远古蛇部族对祖神伏羲崇拜的遗风,它成为甘肃特有的一种家祭民俗。

甘肃汉民族家祭后的标志是在宅院当中立一根木杆,上挂一个黄罗伞式的神幡。民间常有“家祭百日禁”的习俗,即从祭日起,一百天内不准另姓人进入宅院;不准本家族人吃荤、唱歌和一切娱乐行为;不准家族举行婚礼大典;不准动土盖房及修缮院宅;不准举行贺寿祝福之类的活动;如百日正遇逢年过节,那也得遵守各种禁忌,不得越轨。

百日后,一切忌讳禁律全部解除。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要聚族庆贺。主要仪式是送神、安神、奠酒、家宴。

裕固族有崇拜部落英雄的习俗,凡英雄们死后,其灵魂就会变成家庭或部落的守护神。一旦家庭或部落有不祥之兆时,便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部落英雄。前面介绍过的“鄂博祭”亦包含着类似的内容。蒙古族、藏族亦有类似的习俗。

把先祖姓名、生卒年月刻在尺余高的小石碑上,外罩一木套,俗称祖宗匣子。家祭时把外罩摘掉,近祖设牌位,上书姓名和生卒年月,祖宗匣子和近祖牌位安放在供桌上。家祭的日期一般是先祖的忌日,在供桌上摆放祭品,焚香、奠酒,族长率领全家男性向神主行四叩首礼,还有的读祭文,赞颂祖上恩德,请求祖上保佑。祭祀完毕,族长向后代讲述历代先祖的功绩和为人之道,一般侧重讲述名声显赫的长辈的功绩。

家谱轴张(程英华摄)

在家中,将载有远祖的谱影子和近祖的牌位取出,称“请主”。谱影子挂墙上,牌位以辈分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后辈在侧。家祭地点,富人家在“客屋”里,一般人家在居室的明间。富户有专用供桌,绣花桌围;一般人家则以饭柜为供桌,过年祭祖为示隆重,买一张白纸彩印的桌围贴柜门上。家祭的时间、次数、仪礼,各地有所不同。1936年修《东平县志》记载当地家祭为:“每年朔望及先人忌日,于神主前设祭品,焚香、奠酒,家主率其家属,向神主行四叩首礼,祭毕,家主述其先人行状,诒告子孙,以示不忘。”有的则“端午荐角黍,中秋荐月饼,时荐果品,忌辰设供,喜庆设祭”;“祭之时,设祭者或宗子,或尊者,率子侄礼服跪拜,炷香奠酒,四叩首再拜。妇女则世家致祭,庶人惟新妇、年节。”有的“祭则设几筵、罗酒馔,再拜稽首而已”。大多数地方,一般人家只在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冬至和祖先忌日举行家祭。没家庙的户,则将庙祭改为家祭。家祭最隆重的是年祭。《东平县志》有载:“期年,扫除屋宇,清洁几筵,恭请先人神主。按昭穆位置,有供三代宗亲纸牌位者,亦有买纸画一轴,备列高曾祖考某某之位,悬诸壁间而供之者,俗谓之‘家堂’。除夕,奉祀子孙至郊外焚香叩首,迎先人之神回家,复在神案前行礼,上茶奠酒,设果品,午夜备设祭席。元旦,家主率家属向神案前,以次行四叩礼,三日内每服必祭。至上元节后,神主、纸牌位、纸家堂,均敬谨收藏。”1929年修纂的《泰安县志》记当年的年祭情景:“年彻木主,悬家堂轴,或写牌位,家家祭祀,称为‘服事’。大半持斋茹素,较往日诚敬。其礼,除夕,家长率子弟奉香向大门外出迎,引至祭室,奉茶献果。午夜,设鸡、鱼、肉、肝、肺、蔬菜、米饭、饽饽、黄白米糕、水饺祭之。男妇挨次行礼,礼毕,然后子弟妇女给尊长叩头。启明,族人邻里拜年者,先向家堂桌前行礼,次及活人,拜家堂,主人回礼。有初一日日夕送者,有初二日日夕送者,不敢曰神,称为‘家亲’。”供品除上述外,有的地方用“圣饭,圣饭是大米、小米蒸半熟放水中再捞出而成,并在饭上竖插筷子,共三碗。有的地方供大面饼,数层,做莲座模样,上饰许多花果与“圣虫”(似盘蛇状),染色,名为“太阳饼”。有的地方以面塑全猪、全羊为供,大概是古代“全牲”为祭遗风。祭祖用的烛台、香筒、祭壶、香炉,以锡制为佳,香炉中实以插香的充料,有用净沙的,也有用麦、用五谷的。所用黄表纸钱,必用一铁制或木制的“纸凿子”,打上一串串制钱纹印,名为“打纸”,打纸必由家族中长子或长孙来做。

牌位

家堂

云南的大家族,一般都建有宗祠,并定期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有的还在宗祠内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每逢过年或节日,都要在家族长的主持下,举行祭祀。家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同姓家族的血族势力,巩固家族长的权威,教育子孙不要忘记先祖创业的艰辛。要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光宗耀祖。有些家族的祭祀活动还相当频繁。如大理喜洲寺上街张姓兴德堂,本是大理国王段氏的亲族,明朝初年避难到喜洲,隐段改姓张,他们规定每年全家祭祀祖先的日期有:正月初一,族长率全家族成员,到宗祠拜谒祖先;清明节,是远祖南诏大将军段宗?忌日,族人集宗祠公祭;七月十五,是始迁喜洲的先祖大粲公忌日,子孙举行公祭,并烧纸包;腊月初十,始祖菖国公忌日,全族举行公祭;冬至节,拜祖扫墓。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在举行家祭时,有的还要唱创世史诗或家族史,以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起到了不忘族源不忘本的作用。

宗祠是全族人的祖庙,族中有人得了功名或有大的喜庆,都要先到祠堂烧香磕头,然后才能到家中家堂前祭祖。苏北一带,每年的年初一早上,全族男性老少都要到祠堂磕头。每年清明和冬至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由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轮流担任主祭,主祭人除全面筹划祭祀活动事宜外,要在祭日前三天不入私房,离家住进祠内,沐浴更衣斋戒,届时由其担任司仪,负责安排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为本族人的重大节日,无分尊卑贫富,祭祠日都要在祠内聚餐一顿,以加深人们的宗族观念。

苏南祭期一般定于春秋两季(仲春、仲秋)。女子不参加祭祀。男子年满16岁始参加祭祀,孩子的成年礼也以此为界。祭祀的仪式庄严隆重,一般由族长主持,程序如下:序立―各就各位―鞠躬―主爵者上香―拜兴―拜―平身―跪―奠酒―初献爵―再献爵―三献爵―上汤―上饭―衬优―读祝―焚祝―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平身―礼毕。祝文形式为:“维某某几年岁次(干支)某月(干支)朔月几日,孝孙(某名)等致祭日于祖考(某号)、祖姓(某氏)太君及在祠之神,自时惟仲(春秋),气序迁流,追远感时,不胜仰慕,谨用刚鬣柔毛,染盛醴礼齐用申奠响餐。”祭品计有:整猪、整羊、猪首各一个,鹅一只,鱼一尾,高糖五碗,高果五顶,果罩五顶,海味五色,糖食五色四顶,俱用碟架;索粉一大盘、时果三包放一大盘;熟食有粽子、秩宝胜糕用大盘装,碟菜十簋;荤菜可供鲜鱼、鲜鸡、鲜鸭、猪蹄、鱼翅、海参,素菜可供面筋、豆腐、麻腐等,点心五簋包括荤素馒头、风糕等;菜盒一包包括茶食八色、粱子八色;果盒一筒包括糖果四色、桃糖一盏;爵杯三只,陈酒一坛;酒壶二把;每位前设酒菜汤饭箸各一份、熏香一盘、红烛一对要计重一斤。

家祭远祖设族谱,近祖设神主套。神主套内设牌位,高约1尺,形如石碑,上书“某某神主之位”,背面写生日忌辰。神主牌黑墨写成,把 “主”字上面一点空出来,择吉日请有功名的人用朱笔点上这一点,这叫迎神点主,此仪式旧时十分隆重。陕北多在殡葬之后举行,即把亡者的牌位放入神楼中,响吹细打迎回家中,点过 “主”后,把牌位放入神主套里,按时祭奠。旧时家祭极为隆重,据清光绪十年 (1884年) 修的《高陵县续志》记载: 庶士家祭之礼,于寝室之北为龛,以版别四室,奉高曾祖称,皆以妣配 (昭左穆右,妣以适配)。南香,前设香案总一。服亲男女成人无后者,按辈行出纸位爹食,男东女西相向,事至则诚,已事焚之,不立版。祭祀甚诚,又要献祭品,又要烧香膜拜,毕恭毕敬。除了岁时节令祭奠外,遇丧葬喜庆,随时祭告祖宗,还有祖父母、父母之生日、忌辰也进行家祭。近年来陕西家祭日趋简单,一般家中很少有神主套,祭祀时也没有过去那么繁琐的礼俗了。

有关满族的家祭,在《宁安县志》、《双城县志》、《呼兰府志》《龙城旧闻》、《瑷珲县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述,现仅以《呼兰府志》为例来看满族祭神、背灯祭、祭天、祭星等祭祀仪式的大致情形:“满洲家祭预诹吉日,是日黎明,恭迎祖宗匣于前,祭祀者之家,祭器有哈马刀、轰务、抬鼓、单环鼓、札板、裙子、盅匙箸碗碟、几架、槽盆诸类。是日,同族咸莅襄助祭礼祀。正堂西房炕上,设几安架,恭悬先像。家萨满二人捧香碟,烧年期香讫。萨满系腰铃,持哈马刀,族人击单环鼓。童男二人,击札板相与乐神。萨满歌乐三章,每章毕,主祭、助祭者,咸行叩首礼。礼毕,乃宰豕去皮,拆为11件,熟而荐之,盛以槽盆,萨满手摇轰务,歌乐词三章,主祭、助祭者,行礼如前,朝祭讫,食福胙,亲友毕至,方盘代几,实肉其中,盆下藉以油纸,不设几案。”

祭家神 (宋德胤 摄)

满族祭祀祖先是极其虔诚的,吃祭肉不设几案,是原始野祭风俗的遗留。

又载:“既夕,复祭。萨满击单环鼓,歌乐词二章,主祭、助祭者礼如前,宰豕拆著豕如前。萨满复歌乐词一章,乃熄灯烛。族人击大鼓,男手敲札板,萨满手摇神铃,歌乐词六章。歌毕举灯烛,食福胙如前。”

这是对满族神秘的“背灯祭”的记述。“背灯祭”祭祀的是女神,民间传说是祭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小女人喜兰的,因她救了罕王,结果被李成梁打死,死时衣服被剥光,她是赤身裸体的,所以祭祀时要熄灭灯烛,在暗夜中祭祀。这一女神因和祖先有关,所以被视为祖神一样加以特殊祭祀。

又载:“次日黎明,祭天地,俗曰还愿。院中照壁后置大案一具,上供木酒盅三枚,小米子一碟,宰豕去皮拆十一件,陈于照壁东偏。其西偏,安锅设灶,取肉少许熟之,切为多数小方,盛以瓷盆二,又以木碗二实小米饭,同供之案。萨满单腿跪地,口念安祭。以铜匙举肉与饭南向分布。主祭者行九叩礼,寻以豕尾小米纳置锁莫杆锡斗,以答天赐,礼毕,食祭于院中,名曰吃小肉饭。午后,煮肉燎皮,会食于屋内,名曰吃大肉饭。”

唱神歌 (宋德胤 摄)

甩腰铃 (宋德胤 摄)

“锁莫杆”即“索罗杆”,即满族祭天的神杆。满族人认为,宇宙分为三界:上界曰天,居住着天神、各种自然神以及动植物神,祖先神也是居住在这里;中界曰地,人及万物居住在这里;下界即地狱,地神及魔鬼居住在那里。人生病或死后,灵魂游荡,常被魔鬼所获,萨满便要到下界去和魔鬼周旋,索回灵魂,以保生者的平安。神杆是神树的象征,神杆便成了传统的祭神场所。

又载:“是夕,祭星于东房烟筒前。祭时,熄灯烛,一人白衣跪地,祈祷毕,左手持木刀刺豕。祭毕,仍与亲友共食之。食毕,举灯烛。凡祭,用黑豕,无杂色。祭肉余者埋院中,留豕骨弃之河。祭期以两天为率,富者或延至六七日。萨满或男或女,名数多寡,随家丰俭。”

“祭星”,这是原始游猎古俗的传承,祭祀的方式不是在屋内,而是在院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