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祭活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祭活动分类:【中国民俗】 家祭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一般规模较小,仪式也比较简单。旧时厅堂多为传统的祭祀场所,堂上一般奉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牌位,并配以祖妣牌位。牌位多为长方形木牌,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弧形,其上写祖考、妣的姓名、字号,有的民间俗称“神主牌”。有的神主牌置于神龛之中,前摆一张长桌,民间俗称“横案”或“横头桌”,用以放供品和香烛香炉等。民间家祭有祖先生忌日祭和年节祭等,至于清明扫墓祭祀则是常例。清乾隆《安溪县志》礼俗志说:“忌祭,所谓终身之丧也。祭虽为吉礼,而忌则亲丧之日。世俗于忌日盛馔致荐,主人饮酒食肉,与生忌无异。李文贞公《家训》云:当依朱子《家礼》,变服素衣冠,不食酒肉,不宴亲宾。生忌则不必然,礼稍杀而情稍舒,可也。” 年节祭祀,主要有正月新年祭祀和中元、冬至、除夕的祭祖活动等。各地习俗一般以中元、冬至和除夕的祭祖活动较为隆重。中元节俗称“鬼节”,除了祭祀孤魂野鬼外,祭祖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家祭时,在厅堂摆设祭品,焚烧冥钱,祭拜祖先灵位神牌。闽中地区中元祭祖时在祖先灵位前焚纸衣与冥钱,闽南等地则有七月十五日给泉下先人送寒衣的说法。闽西民间在祭祖之后,当日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给祖先,同时要摆放碗、筷、汤匙等餐具,表示与先人一道过中元节。这些地方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即以金银色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上写明祖先名讳后再焚化,最后把这些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溪流之中。据说这样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间使用。冬至祭祀则于前一天在厅堂的祖先牌位前摆上长桌,供放糯米粉团,焚香祷告后,男女围坐搓汤圆。第二天早上煮好汤圆,要先盛一碗配上一打红色筷子献祭祖先。有些地方还要放上几个福橘,橘子上插着纸扎的四季花或长寿花。祭毕,全家人才可吃汤圆。除夕祭祖则各地皆有。除夕之夜吃年饭前,在厅堂的八仙桌上摆上丰盛菜肴,家长率家人在祭祀天地诸神的同时,也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来年平安。 除了生、忌日和年节的定时祭祖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定时的家祭活动,如婚娶、添丁、盖房、中举、出仕升官等喜庆日子,均要祭祀祖先。旧时农家在农业丰收时,也要蒸一碗新米饭祭祀祖先和土地公,名叫“尝新”。有些人家每逢朔望日也祭祖,平时甚至有事则祭。家祭虽然次数较多,但与其他祭祖活动比较,礼仪相对简单,由于设祭的子孙们多与父、祖辈一起生活过,他们对近亲祖先有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家祭时的感情也比较真诚。 墓祭,即在祖先坟茔上致祭。祭祀时间一般有春祭(清明)和秋祭(重阳节),个别地方有冬至祭墓的习俗。莆田、仙游、长乐等地有重阳扫墓的风俗,称为“秋祭”。旧时莆田、仙游民间重阳节祭扫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各兄弟轮流种收。浦城旧俗,重阳日到祖先坟前焚楮帛,称为“送寒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