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规、家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规、家法分类:【中国民俗】 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蒙古、锡伯、俄罗斯等世居新疆的民族中,前六个都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不仅表现在基本信仰和宗教功课上,而且对各民族共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行为道德上的规范,礼仪、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起到了全面、深刻的核心作用。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做一个诚实助人、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德行高尚的人。这些教义教规体现了穆斯林的道德观念,指导着他们的行动,久而久之就成了全民族共同的道德标准,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哈萨克等信仰该教民族的家风的形成起着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虽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法,但是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主要内容有: 尊重长者。走路时让长者先走,说话时让长者先说,坐时让长者先坐,吃饭时让长者先吃。年轻人见了老人,要尊敬地祝福问候,不能从长辈前面走过,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眼看长者,不能坐着向站着的长辈说话。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长者让座等等。 孝敬父母。子女要孝敬父母,遵从父母,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哈萨克族中子女不能随便议论父母。即使父母有不对之处,也不能责备,对母亲尤其如此。如果两人发生争执,彼此骂父亲尚可,如果骂了对方的母亲,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新疆各民族都热情好客,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全家人都出来欢迎,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对于前来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也都热情款待。 除了品德教育以外,这些民族都很重视实际技能的培养。例如:传统的塔吉克族家庭中,子由父教、女由母教。父亲教育儿子要诚实做人,尊敬长辈,勤劳简朴,不好逸恶劳,不调戏妇女等,并给儿子传授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方法。母亲教育女儿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挤奶、育羔、烹饪、缝纫和刺绣等;在道德规范方面,出嫁后要尊敬公婆,尊重丈夫,遇见陌生人不抬头,不和男人开玩笑等。传统的家庭教育对于塔吉克族敦厚朴实、勤劳节俭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蒙古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风的培养。如规定:父母对子女有生育、命名、教养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养老送终的义务。兄弟要和睦。妇女要具有勤俭耐劳、尊重老人、精明能干的品德。在传统的家庭中允许家族内部的惩戒,如:父母训责子媳,即使责打也无过错,而儿媳如要反抗公婆则要受到严惩。现在这种陋习已被摈弃。 俄罗斯族崇尚敬老爱幼、夫妻平等、亲友和睦的家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平等,遇事共同商议,任何人都不得独断专行。即使在旧时,俄罗斯青年男女也大多是通过自由恋爱而走向婚姻的,择偶时不讲究门当户对,而是把对方的品德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结婚不要财礼,婚礼由男女双方共同筹备。没有多子多福的落后观念,也不重男轻女。这些良好的风气组成了俄罗斯族独具一格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锡伯族同样具有尊老爱幼、互助合作、重视教育的良好家风。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一个不同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显著特点:有严格的家规家法。旧时,有不少家庭把家规家法写成文字,告诫子女要恪守。对触犯家规者,由族长主持家族会议,进行审讯,并予以掌脸、鞭笞、顶砖、罚跪等惩罚。例如,伊犁地区“图木尔齐氏”(汉译为涂姓)家规中规定(选摘几条) ① : 第一条:身为家长(或长者)而不能遵照祖宗流传的家规而行,有言行不善者,召集氏族会议,设祖先灵位,在灵位前议罪,罚羊只祭祖示众。 第二条:借故他事不积极参加氏族内的红白等事者,以怠慢氏族之罪,召集氏族会议惩处示众。 第三条:氏族中遇有长者去世,各支必有一人服七七四十九日孝服,以示敬意。五世之后,可以不服孝。 第四条:同为兄弟而相互不睦,发生争吵,有失礼者,召开氏族会议治罪示众。 第五条:在氏族中任何一个抛弃父母,不孝顺父母,不养活妻女,长期在外流浪不归家室者,召集氏族会议严惩示众。 第六条:妯娌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者,召集氏族会议定罪,当着众人之面掌脸示众。 第七条:子媳之辈,在街道上与长辈或父母相遇而不下马、下车、让道行礼者,呈报氏族长治罪。 第八条:长者违章,则罚羊只祭祖,以求恕罪。 第九条:子辈违章,则鞭笞五十皮鞭…… 以上介绍的是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蒙古、俄罗斯、锡伯等民族的传统家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在保持其良好的传统家风的基础上,摈弃了男尊女卑、包办婚姻、多子多福等落后观念,树立起了互敬互爱、平等团结、和睦友好的新家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