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家贫子读书――潮汕文化传统之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家贫子读书――潮汕文化传统之源

分类:【地域文化】

重视对子女的读书教育,这是潮汕人悠久的传统。唐代韩愈刺潮数月,对潮州地区文化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至宋代潮州的教育事业已较为发达。宋孝宗曾问潮籍大臣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寒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不断弘扬,至明代为盛,其突出表现即是考中科举人数的剧增,这在古代就是重视教育的成果。

潮人甚为尊重知识,鄙视文盲,子女培养,必以读书升学为出路,潮谚之“生仔唔读书,不如饲大猪”,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对知书识理者,无不尊称为“先生”。旧时农村中的学校教师,在乡里有议事权,也算是“上层决策人物”之一了,教书先生在乡中社会地位是较高的。拼命读书,以寻出路,潮人生就好读书,而父老拆屋卖梁、典衣当物以供子女读书上学之事,时有所闻。即如在本世纪60―7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知识无用”论泛滥时代,潮汕人不为所动,为人父母者仍谆谆教诫子女要读书,以读书升学、当兵入伍为农村子弟出路。潮汕地区尊重知识之俗、潮人望子成龙之心,长盛不衰。

在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中,由于教育普及,潮人文化素质较高。宋代苏东坡《韩文公祠碑文》中即称:“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即如偏僻乡间,粗通文墨者亦大有人在,他们用潮州话诵吟古文朗朗上口,古文知识甚好。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统计:潮汕方言工具书的印行量很大,第一本《潮声十五音》1913年就由汕头书报石印社出版,后由汕头科学图书馆出版了铅印本,流行甚广;字典最流行的是1938年岭东出版社出版的黄钟鸣编《潮汕大字典》和1935年出版的陈凌千编《潮汕字典》,后者曾重版十余次。解放后出版的字典仅吴华重主编的《北京语音潮州方言注音新字典》(1955年初版)和李新魁主编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1979年出版),一共发行了82万多本,字典持有率甚高。这些方言工具书的大量印行,对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大有帮助。在农村逢年过节必高筑谜台,主谜者击鼓判中,这种“灯谜”习俗大受欢迎,甚具知识性、趣味性,对开启脑力普及知识大有裨益,吸引不少村民参与其间,其乐无穷。乡村谜社、诗社、“乐间”相当普遍,文化气氛较浓。

至于潮汕农村妇女喜好潮州歌册,成群妇女相坐,听老妪吟诵歌册,如痴似醉,更是潮汕农闲一景。潮州歌册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戏曲故事或地方民间故事,用地方方言押韵写成,清代甚为流行,解放前歌册店潮城遍布,印数较大,为当地妇女所喜爱,朗读歌册的能手大多是妇女,可以不用手执歌册,凭记忆就滔滔不绝地背诵出来,许多受不到教育的妇女就以听诵歌册来掌握文化知识。

长期的文化积淀、浓厚的文化教育传统熏陶,潮汕地区传统文化氛围较为稠密。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古代读书人所追逐的是科举功名,而不是要在学术上有大建树,或者说,大部分士子缺乏经世致用之志,而且也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中原学者所关注的义理、经济(经世致用)、考据、辞章四大学术流派,除陈白沙、王阳明的心性学在揭阳薜侃等人的活动中有所反映外,其他均无明显影响,而薜侃等人不过是恪守师门,对宋明理学没有多少创新,认为潮人的刻苦攻读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读书自娱,走个人发展的道路,缺乏远大的抱负,是潮汕文化教育的一个缺陷,但是整个中国的旧式教育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 问题在于,总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不仅为个人发展提供基础,就地区发展而言也蕴积着腾飞的能量。教育的功利色彩,或是读书自娱,都冲淡不了潮人重视文化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的积极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