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寄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寄名

分类:【中国民俗】

为求神灵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在小孩满月时,请亲朋好友来吃满月酒,并把孩子送进寺庙庵观“寄名”,表示出了家,不受凡尘干扰。寺庙庵观的住持或为其摸顶,或包点香灰让其擦头,或进香赐名后送一件象征性的宗教衣衫。作为“善士”的家长向寺庙庵观捐香火钱。寄名的孩子满12岁时,进香还愿,叩头谢神,然后住持念念有词,从庙后送走,以示了结这段关系,孩子不再寄名。

旧时医药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加上封建迷信,为求得神佛保佑,使婴儿健康成长,便有了把孩子寄名给神佛的习俗。寄名时,父母携小孩到庙里烧香。将小孩生辰八字具文书奏名于神前,并用红布制成一袋,将小儿年庚八字放在里面,悬在佛橱上,俗称过寄袋。和尚则为小儿取名,并将刻有“长命百岁”的锁片或项圈及符

赐给小孩。此外,上海城乡有相当数量的天主教徒,教徒家庭出生的婴儿,常常取有天主教色彩的名字。

即把孩子寄名于子女多的人家,或寄名神佛,或挂名当和尚,以求顺利养大。苏南地区通称“认寄爷”(干爸)。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选定人家,择定吉日,备酒宴送到寄父母家。寄儿入门,门口立一张梯子。生母把孩子穿过木梯的空档递给寄母抱。送上一个红绸袋,其中藏有寄儿的庚帖,袋上系万年青,挂在厅堂高处,叫“寄名袋”。吴县农村用彩色花布制成六角形布袋,又叫香袋。有的人家堂屋梁上挂了许多香袋,说明认的寄子女很多。寄子女第一次上门,寄父母出见面钱以及衣帽、鞋袜、手镯、饰物等,其中以包袱、项领(围嘴)、肚兜三样最重要,取意“保领大”,并给寄儿取一个按自己子女排名的名字。每年年节寄父母给寄儿送年夜饭,或者请吃年夜饭。吴县农村要给寄父母家送“烧香饼”,作为拜年的礼物之一,现在已改成买送现成的香酥饼或其他糕点。其他各节,双方互有馈送。三年为满年,要送盘给寄父母家,盘内有活公鸡、鲤鱼、三根肋条肉、一盘糕、一盘寿桃,作祭祖用。第四年即称“余年”。苏北地区送烧饼,逢年初一至初四到寄父母家,同时送香袋。海州认干亲要择吉姓人家,俗谓“找个好姓压着”。一般在两岁的生日备筵邀请干爸干妈来家。干妈预备一条青(亲)色的新布裤,裤裆不缝,往孩子头上一套,再叫他从裤裆里跑出来,这就算自家亲生的了。穷人家不另制新裤,只是干妈两腿分立,让干儿子从两腿间爬过。认亲以后,干儿子每年四大节日都要送礼孝敬。寄父母亦不时回送食品和玩具。如东地区只要两家相处较好,即可认干亲,有的连姓也随寄父。

有寄名神佛的。以关公、观音、吕祖、三官大帝最普遍。苏州甚至有人认五通邪神为寄父的。寄名时由父母携孩子到庙里烧香,呼神为寄爷,并将“寄名袋”悬在庙的殿堂梁柱上。庙主或道士为孩子取名,如神佛姓金,即名为金生、金寿等。也有不以神佛姓取名的,如福珍、福令等。道士于端午送符。以后,每逢旧历年终,庙主办饭菜送小儿家中,名为年夜饭,其亲人必给钱,送三年始毕。及到成年完婚后,乃将寄名袋取回,名曰“拔袋”。其他各地大致相似。

苏北海州还有认石头作干爷娘的,称之“石干大”、“石干妈”,希望神灵保佑消灾弭病。涟水除认石头干亲外,还有认槐树为树爷树娘的。

盐阜地区农家有作挂名和尚的风俗。孩子有病,或先前的孩子夭折,怕再留不住,把孩子送给庙里作挂名和尚。腊月初八,父或母带孩子到庙里拜见当家和尚,当家和尚拿出一件和尚衣给孩子穿上,再戴上自备的僧帽,焚香点烛,朝菩萨磕三个头,又向当家和尚磕三个头,法师摸摸他的头,就算收下了这个徒弟,起名小和尚,或按行辈叫二和尚、三和尚,也就成了他的小名,拜完师就脱去和尚衣帽回家。待长大成婚前,到庙里办还俗手续,以示脱离佛门,可以成亲了。

1949年后,认干亲的习俗仍很普遍,多变异为把孩子寄亲于自己的异姓的要好姐妹或小兄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