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寄名与认寄父寄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寄名与认寄父寄母

分类:【风俗文化】

小儿出生后,倘多灾多难,娇贵难养,或请算命先生为之算命,推定命硬多关口和要冲克父母,那就须寄名寺庙或认寄父寄母。这类寄名和寄子的风俗几乎流传于民间各地。

华北地区,儿童寄名寺庙俗称“跳墙和尚”。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有天津小儿跳墙的风俗:

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领小儿到庙中焚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谓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装束,直至十三岁跳墙还俗之时,方能更换。跳墙事先必须择一吉日,买簸箕一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八枚,及期父母带领小儿又向神像焚香祷祝,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后便使小儿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执老钱四枚,旁观主人喊声: 赶和尚,小儿便将手中所持之钱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

该书又载吴县的这类奇俗,做法是:

……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凡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名金生、金寿等类,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取回,名曰拔袋。

从《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描写的情况看,儿童在寺院寄名的风气明清以来相当流行。

与寄名有些类似的,广东曲江地区则有 “借名”的习俗。曲江的北面有两座大山: 狮子山与象山,两山相接处有石门,当地人叫它为双石门,又称石公。有小儿不安宁难养的,择黄道吉日,备香糕果品素斋纸钱等,到双石门借名。所借的名字必嵌有石字,先用朱砂请道士书名(如双石成、石天宝之类),至双石门,拈香祈祷后,将朱纸所书的名字贴于石门上,然后沿途呼唤所取之名回家,俗以为这样能使小儿强壮、容易长大。待小孩成年嫁娶时,至双石门设祭,称为还名。又有向他姓人家借名或偷名的。如向王家借名,其名即兼该家姓字。至于偷名的做法是,先打听好某家人丁兴旺,再请人向该家偷得一只饭碗和一双筷子,如果偷时被那户人家发觉,则不利,须更换到另一家去偷。偷名者返回时,小儿的母亲抱小儿于门前相迎,称为接名。偷名人呼名,儿母即代儿应之。习俗认为这样可保小儿无灾灭病。

认寄父寄母,即认义父义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北方叫认干爹、干妈。这种寄子的原因,大多出于算命先生推算小儿八字不能永年,命薄,宜出寄于属某肖之人,方能解免; 或子女八字冲克父母,须出寄以远之。所认寄父寄母要择多子多女或家境贫寒人家,甚至寄于乞丐等“下贱”之人,也有寄于神鬼、树、石的。现分别略记述如下。

承寄干儿干女之风,杭州颇盛。承寄的方法,由出寄人的父母,备具王母寿星神马,并素菜十碗,带领小孩前往受寄的人家斋供。外加糕、桃、烛、面、鞋袜等,献给干父母,又备盛筵一席并香楮等,前往祭干父母之祖先。干父母对于受寄子女,一要代为取名,从己姓,列于自己子女之排行;二为送见面礼;三是用金银锁片等物,置于所取名字的纸上送去,名为压帖; 四为衣帽鞋袜等,其中必有包袱、领巾、兜肚,谐音“包领大”。承寄之后,干儿女逢年过节都要送礼,三年为满。

以往北京人习俗,认为认干爹、干妈,对方会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不利,所以一般要择至亲好友作自己小孩的干爹、干妈。认干爹、干妈是喜事,要择吉日举行仪式,备酒席,送礼物。礼物以给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衣料为好。干爹妈回送干儿子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个长命锁,有的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磁碗被小孩打碎,带来不吉利。

北方孩子认干爹干妈时,干妈要穿上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坑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由裤裆里钻出来,这样干儿子就与亲生孩子一样了。干爹干妈还要为干儿子起乳名、带上长命锁,以后干儿子要用干亲所赠碗筷吃饭,那意思是说,吃他家的饭,是他家的孩子了,和亲生父母不搭界了,从此借干爹妈的福气,必定健康长命了。

可笑的是,清朝末年,杭州流行寄子于鬼神的习俗。往往喜神不寄,却寄于武林门外马塍庙之无常鬼,呼为胡阿爹、胡干爹。考之史籍,不见无常姓胡,大约是乡民以“无”“胡”音近而讹误的原因。寄法,做新白布长衫一件,另用烧饼、烧酒、香烛、银锭供而焚之。该庙和尚代为取名,用红纸一条,上书寄名符宝某字样,持归贴之大门之外,每年七月,其父母还须抱了小孩前往拜胡阿爹生日,到16岁而止。

民间寄名还有拜樟树、石头为娘的。

除上所述以外,值得一提的尚有贵州盘县小孩的撞名。《中华全国风俗志》载:

盘县初生小孩,除寄拜干父母外,有一种撞名之风俗。倘有时小孩有疾,以箸占卜,许以撞名,于是择黄道吉日,在路之畔,陈列果品,焚香烧钱,而后静伺行人。第一经过其畔之人,便以为孩子之干父母,享以果品,以求认继。而其人无论如何,不能推却,只得承认为干父母,并为小孩易姓己之姓,并另改一名。又须以钱物给与小孩,以当贽见。如彼此相邻近,以后便作亲戚之往来。若相住太远或贫富相悬太大,成礼以后,便即完结也。

拜乞妇为干娘的风气在江西一些地方流行。碰到小孩有疾病,或祈祷菩萨,或请法师禳解,如果无效,最后要寻挽一个女丐,由人抱小孩拜之,亲生父母则口称“拜干娘,拜干娘,自今以后,与讨饭的干娘一样。”连呼不已。丐妇就高声以“贱头贱脑”答之。倘幸而孩儿痊愈,丐妇就将其讨来的饭,每天来喂小儿一次,该家须给饭二三碗以为报酬。

汉族民间那么热衷于寄名,认义父母,拜干爹干娘,大约视名与命相关联,寄名就是寄命,寄命于神鬼和他人,以保自己子女易长易大。

带有迷信色彩的承寄鬼神、树石之类的陋习现已消失,但民间承寄之风在某些地方仍存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