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寇谦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寇谦之

分类:【传统文化】

北魏道士,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据说早年颇好仙道,修张鲁之术,不成。后遇仙人成公兴,同入蒿山修道。成公兴对他说:“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为适应拓跋氏统治北方之需,寇谦之于神瑞二年(415)自称太上老君给他以神的启示,授之以“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命他以此来清整旧天师道。并诡称太上老君教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424)进京献书,受到魏太武帝礼遇,奉旨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显扬改革后的道教新法,称“新天师道”。

北魏道士,北天师道创始人。以道法为北魏太武帝及宰相崔浩所重。始光元年,在平城建天师道场,太武帝尝亲至道场受?。《魏书?释老志》叙其生平事迹,有许多神秘色彩。他年少时,曾修张鲁之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随兴入华山修道。兴“令谦之居一石室, 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于是成公兴又带他去嵩山,居石室修炼一年。一日成公兴出门,临行告诉他,若有人送药,必服食,不久果有人来送药,“皆是毒虫恶臭之物,谦之大惧,出走。”成公兴回来后大为叹惜,断定他“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神瑞二年,他在嵩山修炼,“忽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待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授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并说“此经诫自天地天辟以来不传于世”,要他以此经诫改革天师道。奉常八年,又有太上老君元孙李谱文自天而降,授其道法,寇谦之于是出山,成就普扬道教,改革天师的事业。及其终时,“口中气状若烟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体引长,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缩,至敛,量之长六寸。于是诸弟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不死也。”宋贾善翔《寇天师传》更言其尸解之后,“东都沈猷采药于嵩岳顶,见天师身作银色,光明如日,由是知为仙人。”

北魏道士。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南雍州刺史寇?胞弟。少入华山学张鲁之术,本为天师道之徒,经年无成。十八岁后从成公兴隐于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自称太上老君封他天师之位,令他整顿道教,除去“五斗米道”三张(张陵、张衡、张鲁)教义;传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实为伪作);又授予导引、服气口诀。泰常八年(423),又诡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授予?图真经和劾召鬼神等法,嘱托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他摒弃原始道教中宣扬平等的色彩,主张以礼度为首,不得叛君,要求百姓安于贫贱,号召道徒遵循封建伦理纲常,创立以礼拜为主,吃药修炼为辅的道教流派。其道渗透着封建社会礼教思想,是儒道合流的产物。北魏太武帝对此道极为崇拜,始光元年(424),在宰相崔浩相助下,在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道场,制定乐章诵戒新法。太武帝亲至道场受符,自称太平真君,改元“太平真君元年”,称此道为新天师道(后人称北天师道),并定为国教,在各地大修道教宫观。新天师道受到北魏各代皇帝的崇奉,佛教受排斥,一度被禁废。

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 (今属北京市)。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入嵩山修道。实际上,寇谦之并不是那种自甘寂寞的隐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长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所以成公兴这样评价他说:“先生很难即刻成仙,却正好可做帝王师。” 他们在嵩山隐居修行了七年,成公兴便死了,寇谦之一个人继续在山中修道。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据说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见有神仙乘云驾龙从天而降,自称是太上老君,对他说:“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说是自从天师张陵离开世间以后,芸芸众生就没有了归宿,而隐居此山的道士寇谦之,才具道行都可继任天师之位。所以我特意来见你,亲自授予你天师的称号。” 不久,寇谦之又自称与太上老君的玄孙会晤,据说太上老君的玄孙赐给他一部 《?图真经》,并命他以后出山,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当时,寇谦之在中国北方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当这两段神话传开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许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时成为道教的圣地。寇谦之以 “清整道教,除去三张 (张陵、张衡、张鲁) 伪法”自命,成功地发动了旨在使道教“现代化” 的宗教改革。他以葛洪《抱朴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为中心,并引入儒家 “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师道中的租税钱米、男女合气等陈规陋俗和装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术迷信,创设了一套新的斋醮科仪,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坛,朝夕礼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面目由此一新,世称北天师道。公元424年,在北魏当朝宰相崔浩的亲自安排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拓跋焘在皇宫召见了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接受了他献上的 《?图真经》。寇谦之称这部 “天书” 与古代的 《河图洛书》 一样,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说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为上宾,宠信非常。于是,北天师道声势大震,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后来,在北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寇谦之的意见起了决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改号 “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 “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师道坛,并亲自前往道坛接受寇天师颁赠的符录,同时封他为国师。寇谦之为帝王师的梦想成真,道教也首次获得了国教的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