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富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富弼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政治家。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及第,累迁知谏院。庆历二年(1042),为知制诰、枢密直学士,二度出使契丹,以增加岁币为交换条件,拒绝其割让关南地的要求,成功化解了一场边境危机,使宋朝在与辽、夏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次年,出任枢密副使,协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上当世之务十余事,以改革吏治为中心,主张进贤退不肖,抑侥幸、去宿弊,最终受到反对派的排挤而出知州郡。至和二年(1055),与文彦博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嘉钓六年(1061),以丁忧罢相。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封郑国公。熙宁二年(106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告老出朝。后退居洛阳,继续要求废除新法,自称“老臣无所告诉,但仰屋窃叹”,认为应采取缓进的改革。卒谥文忠。他曾著有《奏议》12卷与《札子》16卷,仅仅在《国朝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中还有所保存,大多已经亡佚。今存《富郑公诗集》(《两宋名贤小集》本)。 在军事外交上,富弼提出《河北安边十三策》,认为应该常思外族侮侵中原之耻,坐薪尝胆,修正国事,努力培养持重稳健的军事力量。他主张对辽朝贯彻平等的外交政策,对西夏维持通好的方针。神宗即位后,他提出“二十年口不言兵”的意见,力劝神宗布德行惠,息事宁人,对外主张日趋保守。 在政治上,富弼建议君王要远奸佞,近忠良,提出天子职事就是分辨君子小人,使各当其份;如果兼收并用,则小人必胜,国家亡乱。他要求朝廷广开言路,认为上下情通、防止壅闭,对于吏治非常重要。他赞成吏民上书,主张其言可取,即予采用。他还建议扩大宰相事权,兼领枢密使职,以便加强对西夏的防务。对于百姓,他强调要休兵息民,稍遂其生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